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在京举办

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16 14:0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7-16 14: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15日,“第二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在京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物理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学者以及广大科学爱好者近500余人参加,共赴科学艺术盛宴。

“第二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在京举办

直击物理前沿 探讨量子引力最新研究进展

大会开始,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丘成桐致开场辞。他表示,如今物理、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已经紧密关联,基础科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于青年人来说,应该通过多与别人沟通获得成长。新知识可能会在你心中播撒下兴趣的种子,通过坚持学习和研究,你可能会突然产生灵感,并创造出新的Idea。”

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与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发表简短致辞,很兴奋今年有更多年轻的面孔加入,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大会学习了解到物理学最前沿的动态。

现场,狄拉克奖与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umrun Vafa教授带来了题为《量子引力和宇宙预言》的科普报告,深入分享了量子引力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介绍,最近通过深入研究弦理论,理论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宇宙中微小的粒子和遥远的星系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发现对我们理解物理世界有着重大意义。

畅想未来十年 量子计算、弦理论、凝聚态物理或将取得突破

在圆桌论坛环节,Edward Witten、Alexei Kitaev、Subir Sachdev、Cumrun Vafa、徐一鸿、王贻芳、张新民以及张朝阳等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普专家共同讨论了当前物理学的热点问题,畅想对未来十年物理学发展的期待。

全球顶尖科学家、科普专家圆桌对话

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Edward Witten表示,希望未来十年后能更深入理解量子力学与引力的关系,在弦理论方面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更系统性的见解,并能讨论下一个激动人心的对撞机计划。

麦克阿瑟奖与狄拉克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教授Alexei Kitaev表示,虽然无法准确预测,但希望量子计算能有所突破。此外,他也期望在超导体材料方面取得更好的进展,从而实现聚变能源的利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AliCPT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张新民则希望物理学家们在未来十年内能在暗物质探测上取得突破。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认为,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革命的风暴中心,十年内人工智能会发展到相当先进的阶段,甚至人类大脑也无法理解。因此,相信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凝聚态物理、新材料、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