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种业科技小院,探寻浦城科技振兴之路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4-07-23 17:04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4-07-23 17: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才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八闽“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得福建成为全国第一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三江源”丘陵地貌与昼夜温差,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与七十余年的制种经验使得浦城县成为福建水稻制种面积第二大县,水稻制种也成为了浦城县农业发展支柱产业之一。为探寻浦城种业发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之路,7月10日县委书记沈晓文到达浦城种业科技小院开展调研。县委办、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忠信镇和官路乡主要负责同志一同参加。

图为沈晓文书记与科技小院驻点同学交流

种子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质量和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收益与效率。近年来,浦城县作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第二大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2023年浦城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6.84万亩,水稻种子生产达1500万公斤,实现产值2.2亿元。在参观科技小院示范基地过程中,沈晓文书记指出,水稻制种产业关系着农户收入牵动着浦城农业发展,科技小院师生与牵头企业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科技赋能种业生产,保障制种产量,守好农民钱袋子让农户过上稳日子。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科技小院驻点学生的引导下,沈晓文书记前往浦城种业科技小院种质育种圃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沈晓文书记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忠信镇要立足于我县粮食产业布局,坚持科技赋能,持续优化种业科技小院的各项服务功能,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培育更符合浦城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品种,让浦城种子装上“浦城芯片”。

图为沈晓文书记参观科技小院田间试验田

“新农人”是新农村的“代言人”,育好“新农人”,让“新农人”沃野逐梦。“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如今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参观种业科技小院展厅过程中沈晓文书记指出,科技小院一头连接着农业高校,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要发挥好科技小院服务功能,培育更多满足浦城种业发展需要的“新农人”,让更多有技术、懂操作的“新农人”成为浦城杂交水稻生产的主力军,由点及面以忠信镇为出发点将“象牙塔”里研发的技术推向“泥土地”,让农业科技由忠信镇走向浦城各地,让科技之花绽放在浦城的田间地头,科技赋能全县种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图为镇干部黄康为沈晓文书记讲述小院故事

浦城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多年制种经验使得浦城种业发展充满无限可能。过去浦城杂交水稻育种存在技术落后、无规模制种、无技术指导等问题,科技小院与牵头企业入驻以来,浦城县首次以忠信镇为示范点开展杂交水稻规模化统一制种,以期实现农户收入的提高以及推动浦城水稻产业发展。在县委的引导及农业农村局等各方单位的关心与支持下,浦城种业科技小院必将不负所托,探寻一条符合浦城种业发展需要的、最大程度发挥浦城资源优势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之路。(作者:钱子燕,木娅斯尔·帕塔尔,卢秋勇,张睿琦,崔莎莎)

编辑:rwzh4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