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企业绿色升级,聚集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聊城新闻网    2024-08-12 13:36
来源: 聊城新闻网
2024-08-12 13: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7月19日至7月22日,南京师范大学钢铁企业寻访实践团前往山东省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了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变迁,感受科技创新为钢铁行业低碳化转型做出的巨大贡献。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钢铁为代表的支撑作用强、排放总量高的传统高碳行业,成为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本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此类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具体路径、研究转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妥转型的作用。

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泰钢集团的实践与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总基调,向世界明确传递了持续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山东省作为钢铁大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聚焦冶金等行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因此,开展山东省钢铁工业低碳转型路径及建议的研究意义重大。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钢铁生产深加工为主导,集能源、机械、商贸、高科技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额80多亿元,已形成了年产300万吨精品板带材、60万吨不锈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泰钢从生产控制、质量检测到环保治理、资源再生利用均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工艺结构完善,工序产能匹配,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具备利用绿色和转型金融支撑其向绿色供应链过渡的基本条件。

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其中的不锈钢轧钢厂,深入了解了泰山钢铁集团在低碳化转型中的具体措施和成效。首先,团队了解到泰钢采用了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损耗的最小化。其次,团队还参观了烟气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了解到泰钢在环保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采用了多级处理工艺,确保废气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同时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再利用到生产工序中,大幅降低了新水的消耗。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切实走入一线生产车间,了解到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实践团成员发现泰钢集团的生产运营过程中,自动化程度较高,同时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环保技术,能够在加热、粗轧、精轧等系列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烟气和颗粒物的成分与含量,并将其严格控制在指标以内。同时,公司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如高效除尘系统和余热回收系统的升级,为实现低碳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实践团成员参观轧钢厂房。实践团成员供图

通过与泰钢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相关政策的推进,钢铁企业近些年开始大批量投入环保设备。企业严格遵守先开启环保设备,再使用生产设备;先停用生产设备,再停用环保设备的要求。目前,利用氨水和小苏打来实现烟气脱硝、脱硫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企业层面的低碳化举措目前则是聚焦在通过保证反应过程中充分燃烧来控制一氧化碳的排放,而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监测则相对欠缺,这也是未来企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实践团成员与泰钢工作人员交流。实践团成员供图

针对这一问题,通过交流,团队成员与相关负责人明确:现阶段有六大可供参考的钢铁工业低碳发展路径。一是推动绿色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政府政策要求,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产业集聚和短流程布局;二是能效提升:聚焦节能,开展系统性节能诊断工作、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加大节能降碳创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三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涉及原燃料结构优化、工艺流程结构优化、用能流程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四是构建绿色产业链:涉及产城融合、钢焦化氢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五是减污降碳协调治理:涉及有组织排放源头治理、无组织排放精细化管控、清洁运输比例持续提升、建设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六是推广低碳技术:低碳冶炼工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源网荷储”技术、CCUS等。

低碳发展路径与转型金融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钢铁企业的低碳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双轮驱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率先开展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的转型金融标准研制工作。其中,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遵循三项原则:一是立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二是体现全流程和准入值,三是增强技术路径灵活性。转型金融在界定上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延伸,更加关注高碳产业的融资需求,更多着眼于高碳排放的“棕色产业”变绿,能够促进转型成本的合理配置,给转型市场注入资本和流动性,为全球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看到了钢铁行业在低碳化转型道路上取得的积极成果。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关注并参与低碳化转型的研究和实践,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实践团成员于钢厂门前合影。实践团成员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孙佳一 邢楚荀 张妍昱 成伊茜)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