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人才的早期发掘与引导?如何做好优质人才的储备与培养?8月21日,第一届中原校长论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高峰论坛在河南大学举行,教育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网易有道领世AI规划师的创新案例,共同探讨锻造“拔尖创新人才”的理想路径。
国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三位一体”部署,开宗明义地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次高峰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学术支持,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河南大学研究生院、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网易有道高中教育研究院、顶端新闻联合主办,旨在通过一个高端、开放、务实的交流平台,架起高中、高校间良好互动的“沟通桥梁”,打通人才建设的“高速通道”。
河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宝明,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海龙,顶端新闻总编辑朱琨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张宝明说道:“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十分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过去我们会说,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但发现‘千里马’是伯乐分内事,‘伯乐’身上的担子很重。”在他看来,要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一双慧眼,另外大环境也十分重要,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才的成长,是一段充满了变数的复杂历程。
(图:河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宝明)
李海龙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交流会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图: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海龙)
人才全过程培养有哪些思考,如何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杨萌芽强调,“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跨界型人才,人才培养机制应该鼓励小学、中学、大学的互动,避免“过度开发”,延伸人才培养链条,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至关重要的“内驱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图: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杨萌芽)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河南招生组副组长朱郑州全面介绍了一流大学自2020年启动的“强基计划”,即通过“3+X”贯通式培养、“1+N”研究训练、“1+X”导师制、“3+N”交流项目展开特色培养模式。从一流大学“基础学科+多元选择”的培养模式出发,他指出,应当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图: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河南招生组副组长朱郑州)
活动最后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蒋承在圆桌论坛中指出:“新高考给了学生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选择方向更为重要。要结合自己的基本情况,思考未来的成长方向,做出理性的人生选择,这是一种应该尽早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业规划能力。”
(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蒋承)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AI大模型正在提供越来越强大的助力。网易有道高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钊向与会嘉宾展示了有道领世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广泛实践。
他表示,郑州大概已经有上万名学生在使用有道领世智能学习系统,通过高质量的知识点讲解视频,定向攻克自己的薄弱环节,随时验证学习效果,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据介绍,有道领世用户在今年高考中涌现出125名清北学生,包括2名省状元、5名市状元,650分以上的学生多达700余人,985录取学生超过1000余人。
(图:网易有道高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钊)
王钊指出,不管是在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发现阶段,还是在拔尖人才的培养阶段,AI同样大有可为。有道领世AI升学规划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提供个性化的选科指导、升学规划和职业发展建议。同时,由“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师资团队不断优化学习系统,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与科学择校。这些超出过往想象的突破,建立在有道独树一帜的技术实力,以及大量的垂类数据和真实案例之上,为广大家长和学生解决了切实的痛点。
未来,有道领世将继续围绕“融合、创新、共享、开放”的教育建设理念,与一流学府、教育机构保持深入持续的学术合作,用科技力量推动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和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