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行山河——"经彩"青年助力“津陇乡村共振兴”

来源:中国网政务    2024-09-11 14:47
来源: 中国网政务
2024-09-11 14: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深入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乡村促发展,走进实地看成效,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行者无疆”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国家第四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和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重要抓手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推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金田绿屿·大美稻香丨以青年视角观察发展成就

自五月来,实践团在王稳庄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生态绿廊和稻香农谷等多个生态旅游点位,前后参观了国家粳稻中心、中化MAP等多个天津市工业旅游基地,在天津惠尔稼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前程先生的讲解下打开农业知识的新世界。为了帮助王稳庄更好地展示旅游业发展潜力,展示和转化生态之美,实践团以“京津冀大学生绿创大赛”为媒介构建了以“稻绿翻金浪——天津生态文旅新地标”为主题的生态文旅规划方案,帮助王稳庄构建集乡村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健身康养为一体的农文旅相互融合的新模式,结合王稳庄的自然资源与时下旅游业发展趋势拍摄宣传视频,获得了王稳庄镇领导和观众记者的一致好评。

伏羲故里·乞巧之乡丨以青年身份投身乡村建设

“希望我的家乡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这是实践团成员云雯华的愿望。随着乞巧节到来,实践团作为志愿者参与了第十二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的开展,并就“非遗之美”和“文化自信”对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讲解与访谈。活动开展过程中,实践团采访了原西和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现西和县书画诗词协会会长王卫红,王卫红先生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了西和的文化历史,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

“这是哪里的大学生......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同学呀!”热情好客的西和人民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七天八夜的时间,实践团依次走访了西和县“晚霞湖”、“伏羲广场”等地标性景点,探索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有机结合的道路;在文化广场为同学和游客们讲解麻纸等各项非遗的起源与发展;学习麻纸的制作过程,投身非遗接力传承工作。本次实践,实践团收到多位书法家的赞扬与作品鼓励,经过学习回赠了书法绘画作品加深情感与友谊,为“西和西青·和蔼可亲”的共同发展理念构架更牢固的桥梁。

探索道路·共创未来丨以青年思维建良言献良策

为发挥青年人的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帮助王稳庄解决闲置资源过多、项目淡旺季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实践团成员在王稳庄镇政府就王稳庄镇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展开讨论,以青年思维建言献策,提供创新道路和创意思路。

在西和县乞巧苑,实践团成员以“津陇共振兴”为主题向王卫红先生提出关于文旅产业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的探讨,通过经济学知识结合当下旅游业发展趋势,为西和县的文化产业走到更大的舞台提出适应性建议。交谈结束后,王卫红先生以国家级非遗“麻纸”和书法为载体,为实践团题写了天津师范大学校训以作勉励,书法家孙老师为实践团题写了经济学院的院训,激励同学们为祖国发展继续贡献青春力量。

“行者无疆”乡村振兴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掘人文特色,用双耳倾听人民心声,用内心感悟发展脉搏,实践路上的每一步都坚定了前进的信心与文化自信,实践团成员将持续利用真才实学为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当地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供稿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徐梓淇 张卜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