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上,一系列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其中,“新兴产业助发展”展区尤为引人注目。这里,不仅汇聚了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尖端成就,更生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与科学家精神的崇高风范。
在这场科技盛宴中,由吉林大学自主研发设计的“地壳一号”超级钻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了众人瞩目焦点。这台超强钻机的制造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又实现了怎样的技术突破?这一切,或许要从向地球深处探秘的现实痛点说起。
现实痛点——驱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人类对地球深处的探索始终充满渴望。然而,作为人类“入地望远镜”、“打开地球奥秘之门钥匙”的超深科学钻探工程,却长期面临着地球深部高温、高压和高地应力等极端条件的制约和重重难题,使得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知始终存在局限。正是这些现实痛点,催生了“地壳一号”诞生。
自2009年起,吉林大学便开始了“地壳一号”的艰辛研发历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与突破,他们终于攻克了高转速全液压顶驱系统、高精度自动送钻系统和起下钻自动排管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得这台高度达到60米,占地1万多平方米,钻进能力达到1万米的超级钻机,完全拥有了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由此,一项宏伟的蓝图引领着科技工作者们脚踏实地,逐步将梦想照进现实。自2013年起,当“地壳一号”以零部件的形式从四川广汉启程,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东北,便开启了它的传奇之旅。2018年,在松辽盆地的广阔天地间,“地壳一号”成功完成了它的“首秀”,以7018米的完钻井深,傲然挺立于亚洲大陆科学钻井之巅,刷新了历史纪录。时至今日,“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已凭借其卓越性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顺利完成了6口井深超过8000米和1口井深超过9000米的油气钻井工程,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钻探实力。
历经十余载的磨砺与实战,“地壳一号”这一“国之重器”已深深植根于中国地壳探测与能源勘探的广阔天地。它不仅是中国科学家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我国科学钻探装备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推手。在“地壳一号”的助力下,中国科学家得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为我国的地球科学研究与能源开发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科研精神:攻破难关的坚定理想
在“地壳一号”十余年的攻关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如何保障钻头在持续超高温下不“中暑罢工”;如何在一个极不均匀和复杂的球体上“动刀”,如何在保证钻的井眼不能坍塌和崩裂的同时,还要完整无缺地取出深部岩心……
面对困难和挑战,甚至是前人未曾触及的领域,科研工作者们齐心协力、不断拼搏。他们坚守在四川研发基地里,夜以继日地奋战。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主任刘宝昌曾说:“一干就是4年,整个钻机设计图纸摞起来足足有一人那么高。”正是这份坚定的付出,让他们最终攻克地上地下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让“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最终闪耀在了历史的舞台。
科技自立自强: 彰显“中国梦”实力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的成功研制,不仅解决了我国深部钻探装备转盘回转速度低、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和深部钻探钻头压力控制精度低的三大技术难题,更突破了高转速全液压顶部驱动钻进、高精度自动化摆排管、高速度钻杆柱自动拧卸输送和高精度自动送钻四大深部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深部科学钻探装备和配套装置,填补了我国在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领域空白,展示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地壳一号”的研发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它深刻彰显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以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此次全国科普日舞台上,“地壳一号”不仅是一项科技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曲科技创新与科学家精神的颂歌。
在此次全国科普日的主场展陈中,参观者们将直观领略包括“地壳一号”在内的多项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突破,这将有效激发公众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对科学前沿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鼓舞他们投入到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之中,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环球时报、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