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携新作现身清华大学物理系 推导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原理

张朝阳携新作现身清华大学物理系 推导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原理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1-05 12:5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1-05 12: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3日,受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邀请,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到清华大学物理系讲物理。恰逢《张朝阳的物理课》开播三周年,他携科普新作重返母校,现场推演了第三卷新书中关于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原理,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线下课。

张朝阳受邀到清华大学物理系讲物理

本场线下课聚焦号称“诺奖收割机”的核磁共振,作为量子理论成功走向工业实践的实证,背后是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大进步。直播中,张朝阳运用量子力学的“十八般武艺”对各种磁场背景下的自旋系统进行了求解。对于磁矩在旋转磁场中的变化,存在能量不再守恒、常规方法失效的挑战,张朝阳巧妙引入“参考系变化”,顺利求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心公式。他强调,“核磁共振是质子的自旋在共振,跟核辐射没有关系。”

活动当天,在新落成的清华大学物理楼,张朝阳还以“清华大学物理系杰出校友”身份向母校赠送了《张朝阳的物理课》系列丛书。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段文晖向张朝阳颁发纪念证书,表示他作为企业家抽时间做科普非常难得,“中国需要这样的人。”去年8月,张朝阳也曾回到母校演讲并由此开启了物理课高校专场。

220余期直播课、28场线下课、4场高校专场、在线时长超过22,000分钟、全网粉丝426.93万……这些数字见证了《张朝阳的物理课》开播三年来的成果。以基础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研算世界,《张朝阳的物理课》既包含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也有对地月潮汐、恒星末日等自然奥秘的探讨,还解析医疗设备、汽车等工业领域背后的物理原理,其出版的三本科普著作均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曾推荐道,“不管是从传播科学精神的角度,还是从通识教育普及的角度,这本书都很有意义。”

回顾物理课开播三年,张朝阳用“意义感”“兴趣”和“直播互动”三个关键词总结坚持物理科普的动力。他表示,正是带着做这件事有意义、对物理的兴趣,以及直播互动式学习的激发,使自己的物理研习效率极高,“三年时间把基础物理迅速摸了个遍。”他希望在视频和文字方面对中文互联网上物理学的内容做出贡献,“有成就感。”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