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奋进伟大时代

来源: 央视网
2024-11-12 10: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资委宣传局联合央视网推出15集专题节目《红色丰碑》,以“红色”为精神底色,以“丰碑”为时代标识,深情回顾了中央企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生动展现中央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75年励精图治,75载初心如磐,中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居世界第一产业强国。在这些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央企人的牺牲奉献、生生不息。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始终站在国家建设的最前沿,在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奋勇当先、屡建奇功。《红色丰碑》节目组深入电力、能源、交通、装备制造、文化艺术等国计民生领域,聚焦15家核心央企,追寻它们的红色基因、奋进足迹和成长历程,记录它们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之路上的伟大创举和辉煌成就。这些红色基因和辉煌成就犹如同一座座历史丰碑,矗立在共和国历史上,矗立在人类文明史上,矗立在人类科技史上,照亮了我们来时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穿越时空 追寻红色初心 

在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的施工现场,中国铁建十一局一公司的“杨连第队”举行传统的早点名仪式,以表达对“登高英雄”杨连第的敬仰。抗美援朝期间,他用“碎片式抢修法”保障了志愿军的生命补给线,1952年在清川江大桥抢修中英勇牺牲。这支队伍承载了英雄的遗志,哪里有艰巨的工程建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组建“登高工匠创新工作室”,完成了12项技术革新,申报了6项专利成果,填补了国内桥梁施工领域的技术空白,以实际行动不断续写着中国铁建的辉煌。

在辽阔的边疆矿藏区,节目讲述了抗日名将杨虎城的小女儿、石油勘探者杨拯陆的感人事迹。1958年,年仅22岁的杨拯陆在新疆三塘湖盆地进行地质普查时不幸遇难,她绘制的地质普查图为后续勘探提供了宝贵的科学基础,也成为中国石油人奉献精神的灯塔。如今,中国石油东方物探自主研发的“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在地表复杂、地下构造复杂的油气勘探区大显身手,标志着中国在石油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承载了几代石油人对祖国石油事业的不懈追求。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被誉为中国“雷达摇篮”,也是贲德院士毕生耕耘的地方。1979年,贲德团队受命研发机载多普勒火控雷达,这种雷达被誉为战机的“千里眼”。他们历经十年自主研制,终于使国产战斗机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鹰眼”。如今,十四所的技术涵盖从地面到卫星的全方位雷达应用,彰显央企在全球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军地位,树立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自信与实力。

同样,在中国水电事业的背后,也有着默默无闻的守护者——蒲乃达。面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他毅然选择扎根于甘肃刘家峡水电站。他提出的“异重流排沙”创新理念,大幅提升了水库的排沙效率,显著减少了因泥沙淤积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一创新不仅守护了黄河上游的生态平衡,更对新一代“刘电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国家电网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之一,致力于构建数智化坚强电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一重任的背后,是无数像蒲乃达这样的工作者,用无私的奉献与执着的信念,为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大国重器 引领科技创新

央企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电力等领域创造了无数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水陆两用飞机“鲲龙”AG600历经多年技术攻关,不仅具备强大的灭火能力,在短时间内向火场投放大量阻燃剂,还能进行水上救援,迅速转移受灾群众。它的问世,成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建设的关键组成,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践行“航空报国”的崇高使命担当。

盾构机被誉为“地下航母”,它在地下掘进隧道,为城市建设铺设坚实的基础。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央企中铁工业克服了重重技术障碍,如今,世界最大直径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已顺利投入使用,夯实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展现了央企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实力。放眼海洋,半潜船是一种用于运输超大型海洋装备的战略性船舶。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制造的“新光华轮”以领先世界的设计与技术,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海洋装备实力。如今,中国半潜船总数已达25艘,涵盖从2万吨到10万吨的所有级别,位居全球首位。

大坝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其高质量建设与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水利事业的成败。历经十余年不懈钻研,中国建材总院成功研发出低热水泥,攻克了水电工程领域中“无坝不裂”的世界级难题。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中,中国建材人以“国之大材”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水利长城,为国家水利工程质量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电力传输领域,取向硅钢作为关键材料,决定着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稳定。面对国内技术领域的空白和国外技术的封锁,宝钢毅然选择走自主研发之路。历经数千次试验,2008年宝钢成功生产出第一卷国产高等级取向硅钢。次年,宝钢的取向硅钢一次性通过三峡工程的检测,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从此不再受制于人。如今,宝钢站在全球行业创新的前沿,率先发布四款自主研发的取向硅钢产品,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舞台,赋予了中国硅钢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崭新地位。

在乌海能源煤矿,技术人员佩戴5G+XR智能眼镜,通过高速5G网络与地面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视频联动,5G矿用智能机器人同时开展自动化故障检测,这一幕将科幻设想转化为现实。乌海能源还打造5G+智慧矿山,建成并投用国内首套选煤标准数据系统,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全面践行“以智增质,以绿传世”的使命,为中国能源行业的现代化升级贡献深远的示范效应。

在文化创新方面,保利集团始终坚守“保国利民”的初心,三十年来致力于架设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桥梁,通过“打开艺术之门”项目,将京剧等国粹艺术带给新一代观众。以普及教育与艺术演出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保利集团不仅在培育未来的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注入了活力与信念,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自信和力量支撑。

大国工匠 铸就时代辉煌

“靠技能成才,在岗位建功,以技能报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始终是央企人心中坚定不移的初心。马恒昌,这个在新中国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曾以一把“千分尺”在建国初期铸就军工生产的传奇。今天,中国若要在精密高端制造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必须牢牢掌握精密测量的“尺子”。如今,在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的车间里,马恒昌的孙子马兵继续投身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制造,将“为国献尺”的工匠精神镌刻于每一件精密零件。通用技术集团自主原创的第三代纳米时栅技术标志着中国在精密位移测量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杨爱莲,自大学毕业起便扎根于中车四方,二十余载如一日,见证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的跨越式发展。作为车窗设计领域的专家,她致力于轨道车辆车体侧窗的研发创新,攻克了观光、隔音、隔热等多功能的关键技术,令设计标准焕然一新。中车四方主导制定了中国首个ISO铁路车辆车体系统部件国际标准,填补了全球车体侧窗标准的空白。从新中国第一声汽笛“八一号”到今天的“复兴号”,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提升了运行速度,更彰显了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自信。杨爱莲和所有中车人以智慧和汗水,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为全球铁路技术进步贡献着中国力量,向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坚定迈进。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甘肃庆阳环县,华能陇东能源基地——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正在迎风而起。风是吊装作业的天敌,但对程部的郭楠来说是“冲锋”的号角。他和团队经受了上百次风机吊装的考验,只为陇东能源基地推进“陇电入鲁”工程。这项工程是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支持,建成后,黄土高原上的烈日疾风,每年将转化为140亿度绿电,通过特高压“闪送”至齐鲁大地的千家万户。

长期在艰苦环境下工作,是中央企业一线干部职工的生活常态。在新疆吐鲁番市以北的312国道旁,有一片戈壁,这里是小草湖风电场的所在地,也是刘志伟——一名普通风机检修工的“战场”。这里夏季酷热难耐,甚至可以烤熟鸡蛋;冬季寒风凛冽,狂风卷石。而刘志伟说:“每次看到风机转动,那种自豪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中国绿发“建设美丽新疆先锋队”的队员们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王焕焕是其中唯一的女性队长。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铺设在新疆尼勒克县,让昔日荒漠化草原变成优质牧场。目前,中国绿发在新疆大基地项目共计600万千瓦装机容量已相继并网成功,获得了1030万千瓦的建设指标。他们的故事是央企人青春年华的缩影,这些先进集体与劳动模范的实干实绩,共同绘就了中国人奋斗精神的亮丽底色。

致敬前辈 吹响时代号角

《红色丰碑》自10月1日开播以来,截至目前,累计触达人次2.29亿,总浏览及视频播放次数4683.4万,覆盖央视网PC、央视影音客户端、手机央视网、CCTV手机电视等中央新媒体平台,以及头条、微信、微博、腾讯、新浪、网易等社交平台。节目播出后,收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在认真观看节目后,表达了他的感受。“中国工业筚路蓝缕,苦难辉煌。一批批工业人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在汗水中拼搏,以身体甚至生命为代价艰苦奋斗,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当中国制造业连续14年站上世界制造业之巅时,是《红色丰碑》让我们知道,新中国的工业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让每一位看过节目的中国观众,都能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有一种崇敬感向前辈致敬。”朱宏任认为,节目策划深远、设计科学、选材严谨、编导认真,具有宏大的视角和连贯的叙事,希望《红色丰碑》能够留在工业人眼中,植入青年一代脑中,立于人民群众心中。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

资深电视媒体策划人、文化学者方位津教授对《红色丰碑》给予高度评价。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她表示,这个节目给她补了一堂课,使她感到既自豪又惭愧,既熟悉又陌生。节目让她了解到了与自己成长时代息息相关的国家各个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及各行业中一线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这些精神财富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必要,也是应当被载入教科书的思政教育内容。她深情地说:“共和国的经历有多生动,我的生活就有多生动。”

(资深电视媒体策划人、文化学者方位津教授)

热心网友乌海能源的老工人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看体会,《红色丰碑》让他仿佛置身于“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那段战天斗地的英雄岁月,回忆起无数煤矿工人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热血场景。他说:“我为自己曾是新中国煤炭事业的建设者感到骄傲,为新时代矿山的日新月异喝彩。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红色丰碑》。”年轻网友“岁月如歌”说,杨连第、杨虎城将军小女儿等故事令人潸然泪下,此时此刻才深刻理解“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含义。他们都在最美的年龄凋谢,但铸就了一座座“红色丰碑”,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丰碑》不仅是记录央企共铸国家与民族辉煌的史诗,也见证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央企始终牢记产业报国使命,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之中,驱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展望未来,央企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守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共同铸就新时代中国的辉煌丰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央企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