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团队在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上取得的系列成果

来源:中国网    2024-12-31 15:03
来源: 中国网
2024-12-31 15: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王庆国教授团队围绕缺血性中风相关研究成功和意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团队开始于2002年的“863”项目完成了清开灵注射液的二次开发研究,随后逐步发现和确认清开灵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靶点以及清开灵的致敏成份分析,精制清开灵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前研究、并基于病证结合体系完成清开灵/精制清开灵治疗缺血性中风证治特点及其对神经血管单元的多靶点调控机制等多项研究。目前本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9项,国家973课题2项,863课题2项,重大新药创新项目3项,国自然重点项目2项,其中包括6项脑病相关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发表脑病相关SCI论文三十余篇,专利二十余项,成功构建缺血性脑病整体性研究平台,拥有合理的人才配置与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

团队自确立以清热解毒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为研究方向以来,已经历了21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在这漫长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方面,我们专注于药物的研发与创新。通过深入筛选药物成分,我们成功筛选得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精制清开灵注射液为清热解毒通络法的代表性方剂,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不仅为新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缺血性中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科学原理的阐释与临床适应症的明确。通过深入研究清热解毒通络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机制,我们揭示了其如何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功能以及改善血管通透性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同时,我们还明确了该方法的临床适应症,为更加精准、广泛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我们对清热解毒法的认识,也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团队在清热解毒治疗缺血性中风领域取得了药物研发与科学原理阐释两方面的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也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的研究不仅限于清开灵及精制清开灵本身,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医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优化和创新的可能性。这有助于改变公众对中医药“模糊”、“缺乏科学依据”的传统认知,增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接受度,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团队的研究成果还促进了清热解毒通络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等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等同类药物在现代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在治疗这类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也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的研究还激发了公众对脑血管健康的重视。通过普及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的研究成果,公众对这一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从而降低了中风的发病率。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在缺血性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领域,王庆国教授团队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了大众及专业人士对该领域防治的认识,还为将来疗效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团队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推动了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为进一步探索和优化治疗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王庆国教授团队简介

王庆国教授团队是一支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卓越研究成果的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由王庆国教授领衔,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致力于中医药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

团队负责人

王庆国,男,1952年10月生,河北沧州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等,担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主讲教师

团队骨干成员

王庆国教授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源结构和专业背景知识,能够多学科互补交叉,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促进了团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注重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新增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多项荣誉。

1.王雪茜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副主任,经方研究院院长,金匮教研室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会长。

2.程发峰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教育部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骨干。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融合促进分会常务理事会理事,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睡眠协作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3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重大新药创制。

3.孔慧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中药炮制分会委员和老年病分会委员。

4.李长香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理事,中医基础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

三、团队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以传承中医经典、赋能现代科技为特点,以期达到科研成果反哺临床的目的。本团队以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具有巨大医疗经济需求的常见多发疾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实验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进行了证候理论基础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经典方剂生物效应分子关联机制研究、创新中药等多种研究,并解决了如六经的实质,经方与医经学派的源流,张仲景对经方与医经学派的继承与发扬,中医脏象理论发展的规律,肝藏血主疏泄的现代科学内涵,证候的客观实证存在规律,肝郁证的现代科学内涵等。

王庆国教授团队主要从事中医药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中医药经典方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经典方剂的科学内涵和临床价值,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针对高血压、缺血性中风、哮喘等重大疾病,开展新药创制研究,为临床提供一批质量可靠、疗效确实的备选新药。

3.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探索中医药在防治这些疾病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为中医药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