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聚焦化工与制药领域人才培养痛点,联合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地企实践工厂”,通过“产业需求牵引、教育资源整合、技术创新驱动”的协同机制,构建起覆盖“教学—科研—产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范本。
产教融合:从“单向输送”到“双向赋能”
“实践工厂”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创”为原则,整合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资源,联合烟台万华化学、润丰化工等30余家企业,打造六大实训模块,涵盖化工生产、安全环保、药物合成等核心领域。校企合作不仅限于设备共享,更延伸至课程共建与师资互通——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化工安全与环保》等国家级一流课程设计,将MDI制造技术、聚醚工艺优化等真实工业案例融入教学。
课程革新:工程伦理与安全素养并重
在化工安全教育领域,青岛科技大学率先构建“理论—实践—伦理”三维课程体系。学校牵头开发《化学工程伦理》项目式教学框架,通过“化工事故情景模拟”“安全责任沙盘推演”等创新形式,培养学生职业伦理与风险决策能力。同时,学校将“橡胶品格育英才”理念融入教学,推行“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平台价值:产学互动双向赋能
青岛科技大学与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共建的中试平台,聚焦化工行业共性技术需求,已形成“研发—中试—转化”的完整服务链条。通过催化剂活性评价、反应器结构优化等技术服务,助力山东隆华新材料等企业提升工艺效率,其中聚氨酯预聚体生产工艺改进项目使企业能耗降低12%。平台累计开展校企联合攻关项目23项。在人才培养方面,该平台创新“项目制”培养模式,学生深度参与企业技改项目。
未来,学校将深化技术迭代与服务延伸,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挂职制度化,逐步构建起“技术升级—服务拓展—区域协同”的立体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