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做优宁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背景下,发展滨海乡村旅游能够实现滨海乡村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推进滨海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滨海乡村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大型建设活动受限性等特点,以轻量建设活动性项目为主的滨海旅游体验,尤其是体育休闲类旅游产品成为滨海观光的良好补充,能够促进滨海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产业融合、产品创新加速滨海乡村振兴。
一、滨海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融合已成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石,作为一个不断创新和升级的动态演进过程,是促进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宁波滨海乡村旅游进一步活化区域内的海岸线、体育场馆、休闲民宿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加速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产业发展质变提升,加快提高乡村旅游综合实力。在顶层设计上加强促进产业融合的战略规划,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产业融合的优势整合,不断推进产业融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强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为加速文旅融合指明了新方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都强调发展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增强体育产业经济的贡献力。2024年,宁波市发布《宁波市“乡旅共富路”品牌打造行动计划》,明确宁波乡村旅游需做好“保护”“活化”“融合”文章,通过“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旅共富路”。
二是整合“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势资源。滨海乡村旅游的核心优势在于独特的山海、动植物与适宜的气候、渔村文化等资源,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类旅游活动。宁波在滨海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深度整合独特的山海风光、港湾特色、渔家民俗等滨海旅游资源,与后亚运时代海洋运动赛事中心品牌,将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前端市场与后端市场,建成亚帆游艇港、魅力海滩群、最美风情道,全面构建“度假+运动”产品体系,如松兰山度假区年游客量超过180万人。
三是完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保障措施。在生态保障层面,着力推动滨海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政策制定、标语宣传、奖惩实施等方面,加强激励旅游者、经营者、政府部门与当地村民共同守护滨海乡村自然资源和自然本底。在旅游服务层面,推动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以及综合处置能力的专业化和品质化。以数字化改革建设乡村全域旅游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交通集散中心、游客服务点位、标识引导系统等公共资源供给,实现量的提升、质的改善,以治理创新压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主体责任。在服务保障与生态保障双重作用下,推动乡村海洋运动由“浅水”走向“深蓝”。
二、滨海乡村“产品创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
《关于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助力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的通知》指出,以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加强实施高质量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例如,位于宁波象山县东陈乡的东旦村,北靠象山亚帆中心,南接中国渔村,凭借突出的乡村产业融合特征,以“海洋运动”为特色,出现了“海洋+体育”、“民宿+体育”融合发展的旅游业态,成功入选“产品创牌”样板村,为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综合发展提供“产业补位”。
一是做强“海洋+体育”的文章。《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高起点打造六大海洋经济重点片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东旦村位于象东片区,积极推进滨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海洋体育休闲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运动品牌。东旦时尚沙滩凭借优良的沙滩条件与背山向海的区位优势,引入亚运沙排元素强化乡村旅游品牌效应。通过“帆船+帆板”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发展“双体帆船”、“水上高空飞伞”、“高速快艇”、“水上飞人”等项目,带动体育旅游产业集群落户东旦,提升东旦村整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是做精“民宿+体育”的文章。《象山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培植象山‘半岛民宿’品牌,推进非遗民宿建设,推动民宿向主题化、品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东旦村共85户,十几年前5户渔家乐,到现在65家民宿,特色民宿成为东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民宿“逆光·筱舍”设计的“星光泳池”,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即可在与大海同框的泳池中感受海洋运动的魅力,为家庭亲子游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民宿“山屿海”会根据游客的旅游偏好为其推荐体育运动项目,如海钓、赶海、沙滩排球、沙滩越野车等,使得“民宿+体育”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的服务闭环。此外,东旦村积极开展“校地合作+艺术助推乡村振兴”主题沙龙、民宿品质提升培训班等活动提升民俗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助推民宿产业融合发展。
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估计,海洋旅游业已占海洋经济份额的三分之一。宁波滨海乡村旅游,坚持政策引领、资源整合与保障服务,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乡旅共富路”,为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宁波智慧”。在宁波,越来越多的乡村结合村落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融合,建设浙东片区滨海乡村旅游高地,积极发挥“头雁引领”的作用,为华东地区滨海乡村的产业振兴贡献力量。(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夏国志、母红丽、胡婷婷)
查看网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