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校调研团队深入基层,系统梳理了浙江省‘耕地下山、果林上山’政策实施的痛点与堵点,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收到来自浙江省各地区的感谢信,信中高度肯定了“端好中国饭碗:耕地下山、果林上山的浙江实践与经验——基于浙江省9个地级市1629村田野调查数据的分析团队”在“耕地下山,果林上山”政策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耕地下山,果林上山”是浙江省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举措。该政策通过“山上”“山下”的空间置换,将低效山地耕地腾退至平原进行集约化利用,同时引导经济林果向山地转移,有效破解耕地“非粮化”难题,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助力这一政策精准落地,自2022年5月起,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吸引了十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团队聚焦“耕地下山,果林上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属调整、利益分配、生态修复等核心问题,对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绍兴、衢州、丽水、湖州9个地市展开系统调研。他们走访了1629个村庄,累计发放问卷11200余份,与农户、村集体负责人、企业代表及基层干部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人次达8219余人。
“政策落地最大的难点在于平衡多方利益诉求。部分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经营自主权,企业则对长期投资风险心存顾虑。”团队成员章可乐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为打破沟通壁垒,团队创新采用“情景模拟+方言讲解”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向农户阐释政策带来的收益。在丽水莲都区,团队与当地干部携手设计了“耕地下山共富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租金+分红+就业”的增收途径,成功赢得了农户的充分信任与肯定。
调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诸多挑战。在温州永嘉县,团队遭遇台风袭击,部分山区道路塌方,车辆无法通行。“我们踩着泥泞步行 5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确保数据完整无遗漏。”带队老师耿槟感慨万分。在金华磐安县,团队发现部分村集体因土地权属不清致使项目停滞,便立即联合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推动“整片测量+统一颁证”工作,为后续土地整合排除了障碍。
依托扎实的一手调研数据,团队总结提炼出四大典型模式:安吉“政企社协同确权”模式、衢江“集体托管规模经营”模式、莲都“三产融合利益共享”模式、淳安“整田护林协同治理”模式,并提出“完善动态补偿机制”“建立耕地-林地转换权属衔接流程”“推广‘订单农业+保底分红’”等12项切实可行的建议。团队的相关论文有2篇被采纳,研究报告也获得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和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的认可与采纳。
“我们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用脚步丈量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王锦萱坚定道。调研期间,团队还与黄岩区多个地区签订了共建协议,有力推动了校地合作。
“‘耕地下山’不只是简单的空间布局调整,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表示,“‘端好中国饭碗:耕地下山、果林上山的浙江实践与经验——基于浙江省9个地级市1629村田野调查数据的分析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为全国耕地保护与生态协同发展贡献‘浙江智慧’与‘浙江方案’。”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耕地保护的创新路径,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共富的“希望田野”,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