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漆桥中心村:“绿叶”变“金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25-04-08 16:16
来源: 新华报业网
2025-04-08 16: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者 汪晓昊 通讯员 孔越辉)晨曦初露,茶香四溢。随着气温回升,高淳区漆桥街道中心村的茶园里,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新绿,茶农们在茶垄间熟练地轻捻新绿,一幅忙碌而收获充盈的生态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中心村茶园地处游子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近年来,中心村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谋划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索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现如今,茶产业已发展成为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化转型,焕新升级迎发展

“过去咱们村里的茶叶都是零星种植的,没有成规模,成品茶质量参差不齐,也卖不上啥好价。”中心村茶园相关负责人赵文宾介绍道。

为推动本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心村改变过去分散种植模式,以村集体牵头成立漆中农业合作社,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和整合本土资源等形式,不断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推动区域茶产业从传统生态种植向现代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快速转型。

走进中心村茶园,200余亩茶田田成块、树成垄,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游子山脚,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画卷。“近几年,我们陆续引入了白叶一号、蒙山九号等优质品种,进一步优化了茶园的品种结构。”赵文宾说。

新品种的引入,加上游子山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注册的品牌“游山翠白”逐渐在茶叶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心村茶产业链也不断延伸,品牌价值得以提升。

生态化提档,科技赋能强支撑

好山好水养好茶,良技良方产佳茗。“游山翠白”卓越品质一方面得益于游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也源于因地制宜的现代科学种植技术。

“中心村常年气候温润、雨水充沛,为茶树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同时我们日常管理上坚持绿色种植理念,确保每一片茶叶都纯净天然。”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中心村让这片茶园真正实现了“从土壤到茶杯”的全程生态化。

随着茶园规模逐渐扩大,传统制茶方式面临产能不足、品质波动等挑战。为突破产业发展局限,引入智能化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品质的精准把控。“现在我们制茶作坊里有4台白茶制茶机、3台烘干机、1台摊铺机,有效提升了制茶效率,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的有机统一。”赵文宾介绍道。

据介绍,今年中心村茶园将产出成品茶3000~4000斤,年产值近200万元,预计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近20万元。茶香氤氲中,中心村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多元化探索,联农带农绘新篇

在中心村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联农助农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于是,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联农助农的新模式,努力让农民群众在茶产业的发展中受益。

提供多元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中心村聘请本地有种植经验的村民担任茶园管护员,负责日常茶园管理等工作,“采茶高峰时,我们能为周边村民每日提供近200个岗位,采茶一季平均能为他们带来2500元左右的收入。”赵文宾说。村民孔大姐笑着说:“现在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这个月还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近年来,中心村茶园凭借其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显著的联农带农成效,成功被认定为“茶园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中心村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肯定,更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我们将重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创新经营模式,不断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心村相关负责人说道。春光下,茶农们正紧锣密鼓地采着新绿,这片充满希望的茶园,正以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