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集团以数字物流护航粮食运输新生态

来源:中国网    2025-04-09 17:11
来源: 中国网
2025-04-09 17: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新肇站铁路货场,一袋袋玉米粒正“躺在”移动式输送机皮带上,运进火车车厢后再由工作人员接手整齐码放。地处黑龙江、吉林两省交界的新肇站是“北粮南运”的重要节点,这里日均发运粮食超千吨,金黄的玉米粒将从这里启程,根据中国物流所属中储智运智慧多式联运系统规划的路线,以“公铁联运”的方式跨越3000多公里,抵达江西进贤、河南开封等粮食加工基地。

面对周期性运力调配难、运输计划制定慢等现实挑战,中国物流集团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粮食运输新生态,保障粮食安全。

从“经验决策”到“算法驱动”

玉米大豆等粮食的运输与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密切相关,因此有明显的物流高峰,这时找车就成了困扰企业的难题。“东北粮食外运每年经历两波高峰,分别是秋收后集中上市期和春耕前库存轮换期,单日运量最多能达到平时的3-4倍。”据中储智运运输专家介绍,往常依赖人工经验调配运力,可能会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

传统模式下,纯汽运价格高、运力不稳定,铁路运输又需要提前数周甚至数月协调车皮,推迟原定发货计划是常有的事。现在,打开中储智运智慧多式联运系统后台,输入运单号,一条计划完备、节点明确的粮食运输轨迹清晰可见。

“这批从黑龙江到江西的1500吨玉米,我们通过中储智运的智能算法,用时5分钟就生成了一套完整的公铁联运方案。”张宋明指向屏幕,顺着轨迹路线图介绍:铁路从新肇至进贤,公路继续无缝衔接完成短驳,直接送到加工厂。除了这条线路,系统还通过智能匹配和路径优化算法,为客户生成了时效优先、价格优先、里程优先等多种维度的方案,客户经过考虑,选择了价格优先的“公铁联运”的精准组合,让每吨粮食的运输成本直降80-100元,运力匹配时效提升60%以上。

从“盲发盲运”到“全程可视”

对货主来说,以前和承运司机的联系就是靠微信或者电话,“到哪里了发条消息,最多发个定位”,运输进度就像“开盲盒”。而承运司机在途遇突发状况时,往往孤立无援,解决问题的重担全系于驾驶员一身。

为此,中储智运构建起了严密的全程可视体系,通过北斗卫星导航实时追踪粮食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帮助客户精确掌握货物所处位置。与此同时,平台与司机保持着紧密联系,运输途中司机可随时通过中储智运反馈运输情况,平台运营团队会迅速响应,及时为司机提供应对建议与协调支持。

2025年第一季度,中储智运累计完成东北粮食外运超9.4万吨,确保7×24小时实时服务全覆盖,所有系统触发的异常预警,均在2小时内完成介入处理。

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物流借助数字化技术,有效攻克粮食运输中的 “找车难”“成本高”“计划慢”等难题,以算法保障、全程可视的创新服务模式,为助力粮食产业稳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稳定贡献坚实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