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钻石型”物流网络的最后一块拼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以铁路为骨架,串联起公路、海运、空运的立体化运输体系,不仅重塑了区域物流格局,更成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这一超级枢纽的崛起,为“铁路+”模式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铁路为核:国际班列织就“一带一路”黄金通道
依托增城西站这一国际班列核心节点,枢纽已累计开行中欧、中亚、东盟等国际班列超1300列,覆盖16国33城,成为大湾区联通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铁路运输的规模效应在此充分显现时效与成本双优化,中俄班列将莫斯科的运输时间从海运的30-40天缩短至15天,运输成本与海运持平,助力“广东制造”高效触达国际市场。
产业精准适配,榴莲专列以单列427吨的运力破解东南亚生鲜运输难题,实现“树上熟”榴莲6天直达中国消费者,既降低损耗,又推动跨境消费升级。全球资源调配:通过铁路前置货仓共享、一站式通关服务,枢纽为近万家外贸企业降本增效,2021年以来出口货值突破43亿美元。
二、路网赋能:从“动脉”到“毛细血管”的立体协同
枢纽以“六高双铁三港”交通体系为支撑,构建起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东北货车外绕线贯通枢纽动脉,增城西站10分钟接入珠三角环线高速,形成“公转铁”大宗物资运输主通道。多式联运增效,通过铁路与公路、空港(20分钟抵白云机场)、海港(40分钟达南沙港)的联动,打造覆盖粤港澳的“半日达”运输圈,实现“一单到底、一箱到底”全程物流。智慧物流突破, BIM技术预判地质条件、C8平台生成桩基模型二维码等创新手段,为铁路货运设施建设注入科技基因。
三、枢纽经济:铁路牵引下的产城融合新范式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该枢纽通过铁路网络激活区域产业能级,产业链垂直整合。5公里半径内集聚中新知识城、增城开发区等平台,辐射东莞、惠州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的“铁路+仓储+制造”生态。国际电商转运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等五大功能区沿铁路线布局,预计带动10万产业人才就业,年创造税收近百亿。综合能源服务区超前布局制氢站,探索铁路货运与清洁能源融合路径,呼应国家“双碳”战略。
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的实践表明,现代铁路已超越传统运输工具的范畴,成为“流量入口”与“价值引擎”。通过“通道+枢纽+产业”的闭环设计,铁路不仅打通了物理空间的阻隔,更构建起要素流通、产业升级、开放创新的生态系统。当钢铁轨道与湾区热土相遇,一幅以铁路为笔、以开放为墨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南宁机务段 卢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