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是我国重要的低碳清洁资源。为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要,通过建设地下储气库实现对天然气的注入、储存和采出已成为化解我国能源安全与气荒的重要措施。然而,素有“调峰保供压舱石”之称的储气库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初期的储气库选址、设计技术还要参考国外做法和气藏开发经验,没有形成我国自主核心技术。况且,涉及到储气库建设的战略规划、评估、选址、设计以及建设,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谋划和科技支撑。这无疑为我国这一领域内科研人员提出了严峻挑战,突破瓶颈,开创我国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设计独门绝技迫在眉睫。
科研为国,责无旁贷。这里,被荣称为储气库科研智库,以众多创新成果成为我国储气库原创技术策源地;这里,始终活跃着一支朝气蓬勃的储气库国家科研队,他们胸怀“国之大者”,用创新智慧实现了我国储气库建设的从无到有,创建了复杂地质条件建库理论方法与特有技术系列,填补了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中“储”的空白,结束了“有气无库”的历史,推动了老油气田改建储气库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们就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下储气库研究中心团队。而作为团队储气库工程首席技术专家郑得文教授立足国情,为国储气,他和团队被业内尊称为我国储气库科研的开拓者、推动者和守望者。“板凳甘坐十年冷”。郑得文却为我国油气科研的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十余年,以“十年磨一剑”的默默奉献和“三十年磨一针”的坚定初心与执着坚守,带领团队捂热冷板凳,盛放科研之花,为国找气储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奋力开拓出了一条前行之路。现如今,接近花甲之年的郑得文教授,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国家能源地下储气库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储气库技术与学科发展带头人,带领储气库科研团队仍坚守在科研一线。
十年开拓:建立天然气封盖层研究与评价技术
面对我国天然气早期“八五”科技攻关现状与需求,郑得文心怀高度紧迫感和责任感。但他对此并不是急躁冒进者,因为他深知科学研究的突破需要有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为此,在他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工作时,不久便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基础科研工作,并将我国当时急需的天然气封盖层研究与评价技术作为了自己第一个十年的科研目标。
科研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坚持和创新精神的漫长旅程。郑得文同样感受深切,科研伊始,他就遇到了科研难题。面对封盖层研究这样一个冷门、不易出成果的基础性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而郑得文却坚持了下来,他知道油气勘探需研究生油(气)层、储油(气)层和盖层。只有盖层封闭良好,才能使油气不至于逃逸、散失,进而形成油(气)藏。“全天候泡在实验室、设计封盖层实验项目、操作实验仪器设备……”他将自己“软禁”在实验室一呆就是3年,为的就是得到大量第一手实验数据,为建立封盖层评价标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坚守迎来曙光。最终,经过刻苦攻关,郑得文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天然气封盖层评价指标体系,该成果1996年荣获勘探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郑得文荣获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机关第一届优秀青年称号。1996年,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出版了《天然气封盖层研究与评价》专著,成为天然气行业的重要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实验室常年坚守令人敬佩,项目现场艰苦奋斗同样让人深受鼓舞。除了在实验室,郑得文还在项目上同样将坚韧不拔的科学家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1996年,郑得文担任中石油新区事业部西藏羌塘盆地封盖层项目负责人,他不惧高原反应,毅然奔赴这片神秘艰苦之地,在海拔5000-6000米的无人区里一住帐篷就是三个月,顶着强烈紫外线,忍受稀薄氧气和高原反应,只为获取难得的宝贵资料。最终,他和团队采集了丰富的盖层样品,推动促进了西藏羌塘地区勘探部署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年推动:探索油气储量与国际接轨研究方法
油气储量是石油公司的命根子,是石油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储量评估与管理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成为了郑得文第二项重大科研课题,也是他的第二个十年科研目标。
责任使然,任务艰巨。那时,郑得文先后担任勘探院天然气地质所储量室主任、总地质师、副所长,肩负组建储量室重任和支撑中石油储量的评价与管理的艰巨使命。为此,他主持建立了首个中石油储量数据平台,为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一平台把海量储量数据与价值评估需求连接起来,摸清了中石油的储量家底与价值。
储量套改是我国对矿产资源分类和统计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一场革命。当时,中国石油处于上市关键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储量必须与国际接轨,符合上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郑得文承担起引进美国上市储量委员会(SEC)的储量标准的重任,并组织实施对国内储量评估人才的培训工作。然而,国内在这项工作上毫无资料借鉴,困难重重。但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接挑战,与四位外国专家共同开展了《SEC 油气储量研究评估方法》研究课题。经过对美国储量标准的引进、消化、吸收,他主持编撰了储量评估培训教材,培训了 1000 多位储量评估专门人才,如今已成功实现了集团公司上市储量自评估。2005年《SEC 油气储量研究评估方法研究与培训推广》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2008年他主要完成的《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套改成果报告》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他主要完成的《石油天然气控制储量计算方法等标准》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标准奖一等奖。
因突出贡献,2009年,郑得文被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石油天然气专业办公室聘为石油天然气储量评审专家,至今已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权评估师职业资格证书)。
十年坚守:创建我国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选址与设计关键技术
2011 年,我国天然气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然而,由于我国储气库建设起步时间短,储气库工作气量难以满足国家调峰保供的整体战略需求。天然气调控保供任务成为时下国之所需,也是郑得文又一个十年的重大任务。
面对当时储气库的研究与建设理论缺失、方法匮乏、技术空白、标准缺位的困境,郑得文带领团队再次迎难而上,他把自己多年在天然气封盖层基础理论研究、油气储量评价与管理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起来,不断地钻研储气库建库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他带领团队创建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建库理论与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复杂断块气藏选址评价与优化设计关键问题,有效解决了复杂非均质储层的高效注采与大规模动用等难题。最终成功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储气库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管控等各个环节的完整配套技术体系,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为我国储气库高质量建设与效益化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由于在储气库设计与研究方面成绩突出,郑得文及其团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未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储气库从储存天然气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转型发展,前景更加美好,挑战仍然存在,郑得文和团队又开启了新时代新的追求目标,他们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响应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不改初心,持续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命脉续写新的篇章。(文/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