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科创“绿氢”柔性团队攻坚纪实

来源:中国网    2025-05-16 13:47
来源: 中国网
2025-05-16 13: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全球能源体系深度变革的浪潮中,更加高效可持续的能源需求成为时代焦点,中国大唐科创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充满希望的“蓝海”,在重点布局绿色氢氨醇等前沿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作为国内首个中大型风光储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科技示范项目,承载着推动能源转型的重任。其中,“绿电制氢耦合煤化工一体化能量管控平台”的研发突破,成为实现风光制氢系统智慧调控的关键技术支撑。而大唐科创“绿氢耦合煤化工能管平台”柔性团队,便是这场能源变革征途上的无畏开拓者。团队负责人刘海洋,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创新的执着,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

知难而进,毅然踏上创新征程

风光制氢耦合煤化工一体化,听起来前景无限,但实际推进过程中,技术难题如重重山峦横亘在前。风光出力的波动性与制氢安稳长满优生产的需求难以匹配、多能耦合系统跨时间尺度调控困难以及多电解槽群控等诸多技术上的难题,每一个都像难以攻克的堡垒,让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困境,团队负责人刘海洋,没有丝毫退缩,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领导才能,精心谋划组建了一支汇聚风、光、氢、储、并网及数字智能等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精英团队。团队成员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雄安新区“特岗特薪”专家、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等行业精英,也有技术与专业能力兼备的青年人才,他们组成了坚实的科研攻坚梯队,带着破局的决心,一头扎进了这场技术攻坚战中。刘海洋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对团队成员合理分工,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攻坚方向,紧锣密鼓展开项目技术研究。

创新驱动,突破智能调度难关

研发绿电制氢一体化智能调度技术,是团队打响的第一枪。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严格要求的前提下,要实现风光氢储一体化系统的最优运行,谈何容易?但团队成员想方设法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潜心开发优化调度策略和各能源模块出力计划。

为了找到最佳方案,他们日夜钻研,反复模拟不同运行场景。在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中,团队逐步摸清了系统的“脾气”,统筹调度风电、光伏、储能和制氢系统,突破了电-氢-化系统在寻求最佳经济性目标下的优化调度难题。这一突破,就像为复杂的能源系统装上了一个智能“大脑”,让各个能源模块能够协同有序运作。

协同控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跨时间尺度实时平衡协调控制技术的研发,是团队面临的又一场硬仗。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导致的预测偏差时刻威胁着系统的稳定运行,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随时可能发起攻击。

团队研发实时功率平衡控制技术,此项功能如同为系统打造了一双“精准的手”,动态调节风机、光伏、储能、制氢及上网功率等多时间尺度的系统运行状态,实现荷随源动的精准调控。无论是白天不同天气下光伏功率的大幅波动,还是夜晚风电出力的变化,系统都能迅速做出响应,有效消除预测偏差带来的影响,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群控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电解槽柔性群控策略及智能启停规划的研发,是团队攻克的又一关键难题。制氢系统的柔性变负荷范围和动态跟踪能力,直接关系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经过反复测算实验,最终实现了电解槽群组的自动功率分配、自动启停指导及状态自动切换。这一成果,就像为制氢系统注入了“灵活的灵魂”,提升了其应对复杂工况的能力,大大减少了弃风、弃光现象,让风光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预测,为能源调度“导航”

高精度长短期风光发电功率预测技术,是团队送给整个系统的一份“精准地图”。通过引入激光测风雷达、全天空成像仪等先进硬件设备,实时采集气象数据,再配合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精准预测模型,实现高精度秒级风光功率预测。

为了提高预测精度,团队成员长期坚守项目现场,采集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有了这些数据和技术作支持,能管平台就像拥有了“千里眼”,提前预知风光发电功率变化,为能源调度提供可靠依据,让系统运行更加科学合理。

风雨兼程,尽显奋斗者担当

在项目现场实施过程中,困难同样接踵而至。对接界面复杂、设备状况复杂、工程进度不确定,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但柔性团队成员始终齐心协力,即使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中,也不肯有半点儿懈怠。

刘海洋,作为柔性团队的核心负责人,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持有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智库专家,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导师,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能源科技工作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丰富的履历和专业背景为他带领柔性团队攻坚破题奠定了基础。他常常同团队成员一起扎根在项目现场,不放过关于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亲力亲为坚持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段琦玮,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之一,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在极短时间内,面对系统界面复杂、设备厂家多、工期极为紧张等各种困难,顺利完成能管平台、电解槽及氢碳比APC控制、秒级功率预测系统、OTS仿真系统等核心模块调试工作。面对复杂的调度逻辑,他利用模拟仿真技术提前验证,在寒风中一次次校准参数,为能管平台的稳定性和效率默默奉献。

张猛,是负责现场硬件安装与软件部署的青年骨干,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开会、沟通、协调、加班”是他的工作日常,在与各方沟通协调中,展现了出色的综合素养。设备到货时,他和同事们冒着风雨卸车、搬运,双手和耳朵被冻得通红,却不曾有一丝抱怨,他用敬业赢得了合作方的尊重与信任。

新入职团队成员杨文博、景誉也毫不退缩,两名95后青年长时间坚守在偏远的风电光伏场站,简单以泡面、饼干作为三餐,只为确保通讯和绿电稳定输送。在联调期间,青年骨干南雄等团队成员实行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值班,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最终顺利完成能管平台168小时试运行,让能管平台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

如今,“多伦绿氢耦合煤化工能管平台”已成功投运,成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能量管控平台,填补了行业空白,为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与工业脱碳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和可复制技术模式。柔性攻坚团队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2项,撰写论文9篇、申请软著9项,制定团体标准2项。

未来,在负责人刘海洋的带领下,他们还将继续前行,推动该系统在更多地区应用,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国大唐科技创新有限公司:白丽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