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兴农·青语筑梦”推普先锋队:双地联动,以语为桥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网    2025-08-05 17:05
来源: 中国网
2025-08-05 17: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深入贯彻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响应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号召,2025年7月14日起,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药物与化工学院“耕读兴农·青语筑梦”推普先锋队,先后奔赴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永丰镇冀洼村、青海省大通县逊让乡开展实践。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结合两地文化特色与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为期10天的冀洼村活动后,延伸至逊让乡持续推进。

商洛冀洼村:精准施策,筑牢推普根基

精准把脉,倾听“语”音:队员们深入农户家中,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了解到村民普遍能听懂普通话,但日常交流仍以商洛方言为主,尤其老一辈村民更习惯方言沟通;而村内学校课堂已以普通话教学为主,为推普工作奠定了积极基础。

数字赋能,助力“洛味”出山:实践队前往西北核桃物流园“洛味缘”直播间,学习洛南核桃、洛南豆腐等特色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全流程,队员们还尝试直播互动,深刻体会到流利普通话在农产品推广中的重要性。

青语筑梦,点燃学习热情:团队在村委会开展系列活动,包括“青音训练”(个性化语音诊断、纠音辅导)、“青语秀场”(创意发音比赛)、“青韵传声”(方言民谣与普通话吟唱结合的吟唱会)、“青语传薪”(红色经典诵读与故事会)、“语伴课堂”(多元实践与亲子任务结合),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提升普通话能力。

耕读结合,体验与传承并行:队员们走进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体验圣女果采摘,感悟农耕艰辛与喜悦,强化服务“三农”的责任感。

语技融合,搭建长效平台:联合多方力量搭建“普通话推广应用远程实践中心”,组建远程教员队伍,确保村民能持续获得专业指导。

青海大通县逊让乡:因地制宜,延伸推普触角

精准调研,聚焦多民族语言特点:入户了解发现,大通县逊让乡因多民族聚居,语言环境更复杂,部分村民存在普通话与民族口音融合的表达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针对性方向。

创新“青语筑梦”,融入民族文化:针对学龄儿童,将藏族、土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活动,通过“民族童谣+普通话演绎”“双语故事分享会”等形式,结合红色经典诵读(融入当地红色历史),激发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

复制长效模式,兼顾地方特色:将“普通话推广应用远程实践中心”模式复制到当地,优化平台功能以适配多民族需求,组建包含多民族成员的远程教员队伍,保障推普工作持续推进。

田间实践,语用结合:队员们走进青稞田、油菜地,体验高原农耕,在劳作中与村民交流,实时纠正普通话发音,让推普融入生产生活。

完成商洛冀洼村10天实践,开展多形式推普活动覆盖村民与儿童,搭建远程实践中心;延伸至青海大通县逊让乡,结合多民族特色推进推普,初步建立适配当地的工作模式 。持续运营两地“普通话推广应用远程实践中心”,定期开展线上指导;总结实践经验,优化活动形式,计划在更多乡村推广适配模式,扩大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覆盖面。

从商洛到青海,“耕读兴农·青语筑梦”推普先锋队以青春行动,让推普之花在乡村振兴路持续绽放,后续将继续深耕,传递语言力量。

王荣香 陈淑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