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专家共议博物馆运营标准与规程建设路径

来源:光明网    2025-08-08 15:25
来源: 光明网
2025-08-08 15: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光明网讯(记者 林佳欣)7月31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本次活动以“精标准以强基,优运营以致远——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运营与规程建设路径探索”为主题,邀请博物馆界、科技界及传播界专家学者,围绕藏品管理、策展标准、教育规范、数字化运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迈向国家一级博物馆目标贡献智慧。

主旨报告:从藏品体系到展览交流,夯实博物馆发展根基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以《构建科学规范藏品收藏体系,夯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基础》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科学家博物馆的藏品具有独特性,不仅是实物,更承载着科学精神与研究过程。他建议,建立系统化的藏品登录、分级、编号制度,并强调“前瞻性采集”的重要性,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不仅要抢救90岁以上老科学家资料,还应提前介入中青年科学家研究过程,系统记录其科学装置、实验手稿与思维轨迹,为未来展览与教育储备‘活态档案’。”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

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冯雪在《中国博物馆展览交流的现状与趋势》报告中,用数据揭示中国博物馆“黄金发展期”的机遇与挑战:2024年全国博物馆达7046家,临展2.34万个,但70%为中小博物馆,面临“经费短缺、人才不足”困境。她提出“大馆带小馆”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数字化巡展、一展双城模式等方式降低成本,并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科学家精神展览拆解为模块化资源包,下沉至基层馆,实现科学家故事‘全国共读’”。

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冯雪

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员陈开宇则从《科学精神与博物馆教育》角度切入,结合中国博物馆百年历程引出“科学的温度”策展理念;以著名地质学家丰遥秋先生捐赠4500件标本及其成长故事为例,强调从“兴趣”出发的科学教育方法。科学精神应真正成为科技博物馆发展的灵魂,科学家事迹成为激励孩子们成长的“灯塔”。

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员陈开宇

多维献策:标准、教育、传播的实践路径

自由发言与对话交流环节中,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馆长张鹏结合22年少儿科普经验,提出“教育产品分层设计”方案:“同样是12岁观众,少先队队课需要仪式化设计,而亲子家庭则应增加家长共学环节。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立‘科学家故事基因库’,按年龄、场景、学科等标签化内容,实现精准推送。”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馆长张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益汇从学术与教育协同角度,建议博物馆与高校共建“科学家精神教研联盟”:“可联合开发‘科学家精神’校本课程,由大学生带领中小学生解读藏品故事,例如用李四光的地质笔记设计‘寻找中国油田’角色扮演游戏,让科学精神在代际互动中传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益汇

锁定方向:以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升级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未来将启动“三大工程”:一是制定《科学家藏品采集标准》,细化手稿、数字影像、科学装置等分类规范;二是推出“科学家精神百场巡展”计划,联合中小博物馆共享展览资源;三是建设“青少年科学教育实验室”,联合高校开发沉浸式课程,目标在2026年前实现国家一级博物馆评定关键指标达标。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光明网承办。

[ 责编:蔡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