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科技大学“甜橙”志愿服务队跨越千山万水,奔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推普(推广普通话)活动。他们以语言为桥梁,将知识与希望播撒在高原大地,为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课堂传韵:声母韵母在高原“生根发芽”
从舌尖前音“z、c、s”到舌尖后音“zh、ch、sh”,队员们化身“语音向导”,用生动形象的手势比划出气流的走向,用朗朗上口的儿歌串联起拗口的韵母。当“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第一次从藏族孩子口中清晰传出,教室里瞬间爆发出欢快的笑声,那笑声清脆悦耳,惊飞了窗外栖息的飞鸟。
不仅如此,服务队还设计了诸多实践环节。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作为先导,组织孩子们通过比赛的形式为其注上拼音,在激烈的竞争中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同时,授课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单一教学转变为多人轮流讲解,还巧妙运用各地方言对比,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这些精心设计的课堂细节,让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家访送暖:政策温度融入藏家小院
走进低矮的土房,昏暗的光线下,家长们正低头捻着羊毛。队员们先用简单的藏语亲切问候,再切换到普通话耐心解释“国家推广通用语言”的政策。此时,孩子们立刻化身最称职的翻译,让沟通毫无障碍。队员们拿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图文手册,以漫画形式生动讲解“学好普通话能让孩子走得更远”。一位母亲指着墙上孩子的奖状,通过翻译真诚地说:“希望他能说‘国家的话’,去看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几乎听不到普通话的村落里,服务队的宣传显得格外珍贵。队员们在土灶旁、道路边、草坪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向藏族家长们推广普通话。暮色降临,回程路上,身后传来一声不太标准的“再见”,原来是那位捻羊毛的母亲,正站在篱笆外挥手致意。这简单的一声问候,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队员们的心田。
雪域回响:语言化作共富“金钥匙”
离开称多县时,服务队带回了两份珍贵的“礼物”:孩子们用拼音写的感谢信,和一份沉甸甸的考察记录。记录里的数据令人深思:全乡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成人不足5%,但90%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系统语言教育。这组数据,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升民族地区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紧密呼应。
服务队送去的面粉和食用油或许会被慢慢消耗,但课堂上学会的拼音、家访时种下的希望,正如同高原上的种子,在悄然生根发芽。就像黄河源头的水滴,看似微小,却终将汇聚成奔腾的江河。队员们深知,推普不是简单的“教说话”,而是在践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承诺。当普通话成为藏族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当语言壁垒被打破,民族团结的根基便会愈发牢固。
高原的风再次吹过队旗,“甜橙”的橙色在经幡的色彩中格外鲜亮。此次推普之行,“甜橙”志愿服务队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声母韵母的发音,更播下了“语同音、心同心”的种子。正如黄河在玉树孕育最初的清澈,普通话也将在这里滋养出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向着共同富裕的远方,奔流不息。(文硕 高佳康 班跃龙)
责编:张寒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