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科技与我‘童’行” ,用教育连接山海

来源:中国网    2025-08-21 16:02
来源: 中国网
2025-08-21 16: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跨越山海的教育交响:“科技与我‘童’行” 暑期实践全记录

2025年7月,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 “科技与我‘童’行” 团队跨越 600 公里山海,从黄浦江畔到闽西大地,用 15 天的陪伴,在福建漳平写下了一段 “传统与现代共生,乡村与未来同行” 的教育诗篇。从土楼里的文化研学,到课堂上的科技启蒙,从舞台上的成果绽放,再到科技馆里的好奇启航,每一步都藏着教育的温度与成长的力量。

扎根乡土:让科技带着文化的基因生长

7 月 27 日,团队抵达福建漳平,首站便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在环形夯土建筑的光影里,队员们挖掘出藏在传统中的科学智慧 —— 抗震的力学结构、聚族而居的生态理念、粮仓计量的生活智慧。这些 “活的乡土基因” 被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用现代材料搭建 “微型土楼模型” 理解力学原理,在电子秤组装课里融入 “土楼粮仓计量” 的故事,让抽象的科学知识扎根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里。

深夜的备课室里,教案翻页声与教具组装声交织。爬虫模型要对比土楼榫卯结构讲传动原理,电子秤套件要反复校验确保测量精准…… 团队用严谨的筹备,为科技课堂注入 “乡土魂”。

课堂实践:把科学变成孩子能触摸的快乐

根据低中年级认知特点,团队拆分课堂,用分层设计让科技启蒙适配每颗好奇的种子,让抽象原理在动手体验中变得具体可感:

A 组(1-2 年级):在游戏里解锁科学密码

声音的魔法实验

:老师用两个纸杯和棉线做成传声筒,让孩子们对着一端喊出悄悄话,另一端的伙伴清晰听见时,瞬间瞪大了眼睛。更有趣的是 “气球声波舞”—— 孩子们把气球吹大后系紧,贴近说话的嘴巴,看着薄橡胶膜随着声音振动 “跳舞”,在欢笑声里理解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电动爬虫大作战

:队员们提前拆分好爬虫模型组件,手把手教孩子们识别齿轮、导线和电机。当最后一个零件拼好,爬虫 “咔嗒咔嗒” 爬起来时,孩子们追着它跑,嘴里喊着 “它在学毛毛虫动!” 老师趁机引导:“看,齿轮转起来,就像土楼的榫卯结构一样,都是靠‘配合’工作呀!”

B 组(3-4 年级):在创造中探索科学边界

AIGC 创意工坊:孩子们先在纸上画出 “会飞的房子”“能潜水的汽车”,老师用简易工具将画作导入程序,生成会动的动画故事。当自己画的房子 “飞” 起来穿过云层,一个孩子激动地说:“原来我的想法能变成真的!”

天文探索课

:课堂变成 “宇宙实验室”—— 用橙子当月球,手电筒当太阳,孩子们亲手转动 “月球”,观察它被 “太阳” 照亮的部分如何变化,笔记本上很快画满带着环形山的月相图。老师还教大家用手机星图 APP 定位夏夜星空,当屏幕上的猎户座与头顶的星空重合,孩子们惊叹:“课本里的星星活了!”

电子秤拼装挑战

:从识别电阻、显示屏到连接电路,老师一步步讲解操作要点。当孩子们用自己组装的秤称出橡皮重 12 克、铅笔长 18 厘米时,有人举着作品冲向镜头,有人跑去给其他同学称重,成就感写满了脸庞。

特色课程:让知识与生活撞个满怀

非遗蜡染课:白色蜡笔在纸上画秘密图案时,孩子们一脸疑惑:“这能好看吗?” 直到蓝色染料涂上去,蜡笔线条突然显形,藏起来的小花、小动物跃然纸上,教室里爆发出阵阵尖叫,非遗的魅力在 “惊喜显形” 中悄然传递。

垃圾分类小剧场:孩子们给废电池、菜叶、塑料瓶制作出身份卡牌,在 “垃圾投放接力赛” 里比拼分类速度。输了的小队要即兴表演。

成果绽放:一场跨越山海的童真盛宴

7 月 31 日,科技艺术展演拉开帷幕,孩子们用创意交出成长答卷:

低年级的画笔勾勒出 会飞的房子和星际旅行,《Color Song》的童声像打翻的调色盘,流淌出对色彩的纯真认知;高年级的蜡染秀让非遗在稚嫩笔触里绽放新韵,改编版《我和我的祖国》在闽西山间响起,清澈童声里藏着最赤诚的家国情怀。

云端图片直播让千里外的家长同步见证,纪实短片封存下老师俯身教学的专注、课堂上此起彼伏的欢笑。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谷雨老师感慨:“这是跨越山海的心灵对话,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第二党支部书记庞春燕老师为队员点赞:“他们用志愿精神架起通往未来的桥,这份担当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颁奖仪式上,队员们手捧荣誉证书,脸上洋溢着自豪——这不仅是对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对“用爱陪伴,以教赋能”这一初心的坚定践行。走下领奖台时,孩子们簇拥而上的场景,也是对我们每一位队员的由衷肯定。

收官之旅:让好奇飞向更远的世界

8 月 1 日,团队带着孩子们走进厦门科技馆,为这场科技之旅画上温暖句点。磁电效应的奇妙、光影交织的 “魔法墙”、杠杆原理的互动实验…… 课本里的 未来发明变成可触可玩的现实。返程时,一个孩子攥着科技馆徽章认真说:“老师,我以后想造更厉害的飞船!”

离别时候的合影中,每个孩子们的眼神中映射出的都是不舍,但离别不是结束,而是好奇的新起点。15 天里,团队播下的种子,终将在孩子们心里长成探索世界的勇气。

从土楼的夯土到科技馆的光影,从课堂上的教具到舞台上的歌声,“科技与我‘童’行” 用教育连接山海,让乡村孩子既看见祖先的智慧,也触摸到科技的未来。这场跨越千里的约定,永远未完待续 —— 因为每颗好奇的童心,都值得被温柔点亮。

【编辑:赵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