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团队走进陕西城固探访数字农业新路径

来源:中国网    2025-08-21 17:49
来源: 中国网
2025-08-21 17: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盛夏时节,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鱼翔浅底,田园与科技交织出一幅数字农业的生动画卷。7月16日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深入城固县六一村、新华村、新光村等地,围绕“数智物联网技术赋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组织路径与农户响应机制”开展实地调研,以数字化视角观察乡村振兴的“田野样本”。

数字赋能农业:传统稻渔迎来“智慧升级”

在当地,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实践。调研团队发现,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引入,这一模式正经历“萌芽—扩张—优化”的演化路径。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气象和作物生长状况,农户可以精准掌握生产信息,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养殖风险。目前,城固县的数字稻渔模式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企业负责统一经营,农户既获得土地收益,也能以多元方式参与产业链。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农户积极响应:信任与激励成关键

调研团队基于378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户土地流转与参与意愿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经济收益与合理补偿是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村委与企业的公信力、邻里间的示范效应、社会信任关系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户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和同辈的“羊群效应”在农户决策中作用显著,而制度性信任的增强则进一步巩固了农户的长期参与意愿。这意味着,要实现数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制度保障与社会信任之间找到平衡。

青年走进田野:科研与责任同行

“田野调研不仅是科研方法的实践,更是一堂鲜活的责任教育课。”调研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不仅锻炼了青年学子将学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广阔前景与现实挑战。队员们在村舍院落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记录他们对数字农业的看法与期待;在田间地头观察智能设备运转,体验科技与农业融合的细节。青春脚步与稻渔田野交汇,科研探索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服务国家战略:学术成果助推乡村数字化

此次调研结合了质性与实证研究方法,团队不仅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稻渔模式的组织演化框架,还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方法验证了农户响应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完善乡村数字农业的政策设计和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调研团队建议,应在政策、技术与利益机制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信息公开与渠道畅通,提升农户的数字技术认知与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强化数字平台与基层治理的结合;通过共享机制保障农户收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城固县的数字稻渔模式,正是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子的田野调研,既是一次扎根基层的科研实践,也是一次投身国家战略的青春行动。稻渔田间的数智实践,不仅映照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景象,也为探索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吴官政、高梦洁、徐鸣蔚、崔鑫、陆仪 )

查看网址

分享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