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架桥筑根基 法治护航平安乡

来源:中国网    2025-08-22 15:04
来源: 中国网
2025-08-22 15: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推普助振兴・法治护乡村”实践团走进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与当地公安基层派出所携手开展经验交流与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通过系列活动,实践团既汲取基层治理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更以实际行动增强了村民法治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公安局中益派出所参观学习。在段超所长的介绍中,成员们系统了解到派出所的发展成就:创新总结出矛盾纠纷调解的“贵和工作法”,研发“平安乡村·智惠农家”防控系统,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精度。随后,马瑞警官详细阐述了派出所的为民举措:户籍大厅专设“老年人优先办理”通道,柜台放置“一次性告知书”便利出群众办事,近500人的警民交流群实时回应诉求……点滴细节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作为边远农村地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典范,中益派出所的“贵和工作法”给实践团留下深刻印象。该工作法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构建起“户长、院落长、网格长、村长、派出所所长、乡长”的“六长抓总”机制,整合乡贤、律师、综治、司法等社会力量破解专业难题,并通过“乡风文明红黑榜”推动移风易俗,搭建远程调解系统高效化解纠纷,以宣传、排查、考核等组合措施筑牢风险防线。而“平安乡村智惠农家”智能系统更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互联网”四网联动,叠加农旅产品推介、“三留守”人员关爱、“一键报警”等功能,全方位守护乡村平安。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派出所段超所长、刘攀副所长等开展座谈交流。民警们结合亲身经历,分享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化解技巧与群众工作方法,尤其谈及普通话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在多民族聚居的乡村,规范用语能减少误解、提升效率。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积极互动,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基层工作的认知。

7月25日上午,应石柱县公安局邀请,实践团在警务暨战术实战轮训基地为民警开展急救培训。培训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全程以普通话进行理论讲解,确保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域的民警都能清晰理解急救知识要点。在讲解急救包扎、心肺复苏、烧烫伤处置等技能时,既用规范语言通俗阐释,又配合实操演示与手把手指导,确保每位民警都能熟练掌握,为基层执法增添安全保障。课间休息时,实践团向在场民警发放了推普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日常工作中普通话使用频率、遇到的语言沟通障碍、对推广普通话的建议等,旨在精准掌握基层警务工作中的语言沟通实际情况,为后续针对性开展推普工作积累数据基础。

7月27日上午,依托中益乡华溪村赶集日的热闹氛围,实践团设点开展普法宣传。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网络诈骗防范要点,结合夏日溺水高发期普及安全知识,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同时,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摸底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针对性开展推广教学,用规范语言架起沟通桥梁,让“推普”与“普法”同步落地。

此次中益乡之行,是“推普助振兴・法治护乡村”实践团“理论+实践”的生动课堂。从学习“贵和工作法”的治理智慧,到参与急救培训的技能输出,再到赶集日普法宣传的惠民服务,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平安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而法治保障与语言畅通则是“平安乡村”建设的关键支撑。未来,实践团将带着所学所悟,持续深化“推普助振兴・法治护乡村”行动,把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法治建设与语言文字规范化推广中,以更扎实的举措助力“平安乡村”建设,让法治之光照亮更多乡村角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年担当。(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赵雨晴、周诣、龙彦佳、李昕)

【责任编辑:孙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