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青韵伞缘实践队走进安徽泾县峰国油布伞厂,开展以“青油伞骨传古韵泾川非遗焕新章”为主题的非遗实践活动。活动重点围绕油布伞制作工艺展开,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依次完成了伞骨削制、裱纸等关键工序,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对精细操作和耐心专注的要求。
在伞厂工坊,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生产环境。工坊内摆放着不同阶段的伞骨半成品,墙面悬挂着各类制伞工具,空气中混合着竹材和桐油的气味。非遗传承人系统介绍了油布伞的制作流程,指出从选材到成伞需要十余道工序,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成品质量下降。
削骨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使用特制削刀处理毛竹。由于初次尝试,不少队员在力度控制上存在困难,竹片时常断裂或厚薄不均。传承人逐一巡视,现场示范削法,强调削骨必须保持薄厚一致,并注意弧度精确。经过多次练习,部分队员逐渐掌握了下刀技巧,制作出的伞骨趋于规范。
在裱纸工序中,学生们将素色皮纸铺展在伞骨框架上,使用米糊进行粘贴。操作要求保证纸面平整,不得出现褶皱或气泡。工坊内气氛安静,队员们专注于纸面与骨架的贴合。传承人不时提醒细节要点,确保工序符合标准。随着裱纸完成,几把素色油布伞初具雏形。
完成实践后,传承人向学生们介绍了油布伞的发展历程。他提到,油布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家庭常用品,随着塑料伞的普及,使用量大幅下降,相关技艺逐渐边缘化。为保证技艺不被遗忘,当地仍坚持小规模生产,但整体传承形势较为严峻。
学生们在交流环节中关注技艺传承与工艺标准,提出关于工序优化、质量管控等问题。传承人回应道,油布伞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正是因为制作过程精益求精。他强调,工匠精神体现在对每道工序的严格要求和持久坚守,任何细节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质量。
活动最后,学生们展示了亲手参与制作的油布伞。虽然成品尚不完美,但整体结构完整,基本体现了制作流程的成果。
此次活动让学生们直观认识到传统工艺的复杂与严谨。通过亲手实践,他们对油布伞技艺形成了系统认知,同时了解到非遗传承人长期坚守所需的耐心与执着。活动不仅为非遗技艺传播提供了平台,也为青年学生理解工匠精神提供了实践场景。(文/孙绮 姚佳辰 图/刘慧贤 田梦琳)
【责任编辑:成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