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启城:未检讲堂引领少年正视成长隐患

来源:中国网    2025-08-29 11:35
来源: 中国网
2025-08-29 11: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网络侵害、校园欺凌等风险如影随形,如何让法治意识真正融入成长轨迹?检察机关正不断以创新实践给出答案。2025年7月9日下午,在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骄阳启城”未成年人检察法治综合基地,一场专为水车园小学定制的“预防犯罪与被侵害”研学活动,用沉浸式体验架起法律与少年的桥梁,让未成年人看清成长路上的暗礁,为未检工作守护青春写下了生动注脚。

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未成年人面临的成长隐患愈发多元——网络诈骗的隐蔽性、校园欺凌的突发性、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性,都持续推动着法治教育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城关区人民检察院立足司法职能,联合兰州暖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骄阳启城”基地,正是为了破解传统普法“说教式”乏力的难题,让未成年人在体验中懂法、在互动中用法,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在此次联合举办的法治课堂中,互动环节始终贯穿着“寓法于乐”的理念。其中,情景模拟的欺凌应对课最具张力。阶梯展厅内,学生轮流扮演“被欺凌者”“旁观者”与“调解员”。当“欺凌者”扬起拳头时,有孩子脱口而出“我要报警”,也有孩子提议“告诉老师”,而有的孩子却在恐惧中选择了沉默。检察官抓住这些真实反应进行现场引导:“面对欺凌,沉默会助长伤害,冲动会触犯法律,大家都要牢牢记住12355这个求助电话,这是你们的‘护身符’。”后排家长频频记录,一位母亲在笔记本上写下:“原来教会孩子说‘不’,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

科技赋能的互动课堂同样亮眼。全息投影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条转化为动态漫画,虚拟人物讲解“网络保护”章节时,学生们紧盯屏幕;知识抢答环节,“12岁孩子打伤人是否需要担责”的问题引发热议,答案在交锋中逐渐清晰;VR设备呈现的“模拟酒吧”场景更具冲击力,昏暗闪烁的灯光、模糊的劝酒声,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不良场所的潜在风险。此外,“小小法律观察员”们还触摸了一站式办案区的防撞桌椅,在沙盘游戏中悄然暴露心理状态,检察官的童趣化讲解让“司法保护”不再抽象。

“法治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活动尾声,检察官的这句话让家长们深有感触。当孩子们举着印有卡通检察官形象的宣传册合影时,他们或许尚未全然理解“未成年人检察”的深意,但眼中闪烁的法治光芒已预示着未来。城关区检察院“骄阳启城”基地自建成以来,已接待中小学生70余人次,这种将司法场所转化为教育阵地的创新实践,正在用“检察蓝”的专业与温度,为未成年人构筑起一道看得见的法治防线。

当法律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走近他们,当成长中的每一个风险点都有法治护航,播下的每一粒法治种子,终将长成守护社会的参天大树。正如“骄阳启城”的寓意——以法为光,照亮少年前路,这便是未检工作最动人的价值。它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通过“学生-家长-学校”三维的涟漪效应,终会将法治意识传递到更广阔的领域。(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