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首支支教队奔赴彭水香楠,12名学生与3名教师在此播下希望的种子。十五年来,团队始终秉持“志智双扶”理念,从最初仅有12人的香楠支教团,逐步发展壮大为20支分队,足迹遍布重庆36个乡村及52个基层社区。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志愿者1504名,惠及乡村儿童超过4200名。
2009年7月,还在大二的重医学子黄霞在家乡香楠村调研时,被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渴望所触动,与同学文雯共同建立青少年图书室,点燃了第一临床学院医学生的支教星火。首先被感召的是被视为“全村的希望”的重医学子王亚。王亚在乡亲们的陪伴下长大,从群山里走出来,她想为养育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受到黄霞香楠支教的故事的鼓舞,于是组件了“竹蜻蜓”支教团队。
在云阳县锦屏村,"竹蜻蜓"团队十年如一日开展21天暑期支教,累计陪伴750名儿童。这些坚持背后是物资匮乏、酷暑蚊虫、住宿简陋、烈日赶集、生火做饭、教学设施短缺以及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支教过程充满挑战。今年,开局就是40℃以上的高温,第八届“竹蜻蜓”支教团队所有队员毅然决定坚持和坚守。本届竹蜻蜓以“情暖学堂绘童梦,医润乡土促振兴”为主题,从“德智体美+职业启蒙”五方面开设课程,夯实孩子们的成长根基,并举办趣味运动会和文艺汇演。课堂以外,一是义诊、宣讲、调研三线联动;二是组织红色电影放映、广场舞教学等活动;三是实施空巢老人“暖巢行动”、举办亲子游园活动、家庭走访,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此外,团队探索“直播助农”新模式,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重庆永川青峰镇,“青鸟”也正飞入田间地头,支教团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形成“1核(立德树人)+2翼(思想引领、专业实践)+3维(红色铸魂、医疗扎根、文化育心)+4方(校地协同)+5育(德智体美劳)”支教育人方式,为574名小朋友供思政、健康、艺体、英语、科学等课程;开展趣味运动会、游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团队还在当地开展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健康服务。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归愿团队"在重庆忠县文武学校开设心理韧性提升课程;"白风铃"团队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尖寨村打造沉浸式党史课堂。这些团队通过"红色教育+健康服务""心理健康追踪+个性化干预"等创新模式,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关怀双促进;阳光心语团队在附一院专业医师带领下深入武隆乡村,通过家访、团辅、科普宣教关爱留守儿童,并在当地未成年保护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和家长培训,以专业行动守护儿童成长。“惪润新苗”团队源自临床医学(钱惪班),赴四川新苗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健康、红色三大主题实践。通过特色课程、义诊讲座、红色研学等活动,助力留守儿童成长,形成禁毒教育等调研成果,获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15年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已发展出“满天星”、“青穗”医疗志愿服务队、白芷心光支教团等20余支特色团队,形成"校地协同、多学科联动"的亲情陪伴教育体系。在陪伴乡村儿童成长的同时,志愿者们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毕业后奔赴医疗、教育等岗位继续奉献青春力量。(供稿人:重庆医科大学 姚露 韩仕庆)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