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青山砺行”实践队丨赴深圳多地践行“双碳”使命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9-02 16:46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5-09-02 16: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基础学部“青山砺行”实践队怀揣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忱,奔赴深圳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探湾区动脉治水真经,践报国初心生态担当”为主题,紧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由三位指导教师(陈斌,路璐,李海雁)带领六名基础学部学生,以脚步为尺,丈量深圳的每一寸热土;以专业为钥,探寻自然的生态密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哈工大学子的卓越风貌与使命担当。

(实践队队员们合影)

一、校园周边与西丽湖碧道:探寻城市水生态碳足迹

大沙河,被誉为深圳的“塞纳河”,实践队以此为起点,用无人机沿着航道飞行,测量不同地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发现大学城内存在多个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高值点,最高浓度可达1000ppm。在校内大沙河河面处,队员们探究水中生物是排放二氧化碳还是在悄悄做碳汇。西丽湖碧道作为深圳首个绿道与碧道合二为一的生态廊道,实践队在这里用气袋取样,借助   Picarro分析数据,深入了解水生态。队员们穿梭于绿道,认真细致地采集着这片生态廊道的生态数据,在脚步间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理念。

(实践队用无人机沿航道飞行)

(实践队使用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设备)

(以上设备由生态环境学院路璐教授课题组提供)

二、福田水质净化厂:当污水处理遇见算法

福田水质净化厂,作为国内最大的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之一,其独特的公园景观式开放布局和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合的典范。实践队全面参观水厂,从曝气沉砂池到二沉池,再到机器人巡检系统,队员们沉浸式学习污水处理新工艺及其智慧化管控。这里的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采用双层覆盖半地下式结构,下部密封实现臭气收集及处理,上盖建成7.6万㎡足球运动主题公园,连接园博园与深圳湾红树林公园,形成约3公里的绿色景观通道。队员们见证了污水在智慧化平台算法的助力下,从污浊走向清澈的全过程,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环保的力量。

(实践队在福田水质净化厂参观学习)

三、大梅沙碳中和实验园区:无废城市碳中和实践路径

深圳万科碳中和实验园区,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鲜活样板。园区内,零碳麦当劳、黑水虻处理工艺、屋顶花园等项目,生动诠释着碳中和的落地路径。实践队参观了园区内的各项设施,了解到黑水虻是厨余垃圾的“天然处理师”,它们胃口惊人,能快速消化各类厨余,转化出的虫粪还能变废为肥,让垃圾在园区内完成绿色循环。微电网系统、光伏发电、电化学储能设备三者相配合,构成了园区的绿色能源管理系统,既让园区用上了绿电,还为园区带来了额外收益。大梅沙生物圈三号连楼顶也进行了高效利用,建立了一座屋顶花园,大大提升园区绿化率。这里不仅有着近120种植物,还有10余种昆虫和动物,形成了一个微型自然生态圈。队员们在参观学习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可以落地实施的实践路径。

(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黑水虻处理工艺)

四、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科普展馆:感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深圳湾北岸,是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园与香港米埔湿地隔海相望,是10万余只候鸟迁徙的“加油站”。其科普展馆以“城市与湿地共生”为主题,通过沉浸影像、活体红树林缸体及互动沙盘等设施,展示红树林“海岸卫士”的生态功能。实践队在这里学习到,红树林生长迅速,根系发达,通过独特的沉积物固碳,实现高输入、低输出的长期碳储存,实现高效固碳。红树林还支持了底栖生物的繁荣,通过礁体稳碳作用进一步帮助实现生物固碳。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减污降碳不仅依赖于人为的工程与技术手段,更离不开生态系统与生俱来的强大调节与净化能力。

(实践队队员认真学习红树林相关知识)

五、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生态修复与气候治理的协同增效

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一座用科技“缝合”大地伤疤的生态地标。这片50万㎡的绿意空间,前身是南山区乌石岗满目疮痍的废弃采石坑。2008年,深圳以“矿坑再生”理念启动生态修复,将其蜕变为全国首个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示范窗口。园内“蚯之丘”“土厚园”“水清园”“金哲园”等各具特色,一条科普木栈道把多种水土保持植物串成“活教材”。在这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水土保持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在增加碳汇的同时,避免土壤侵蚀与滑坡导致的二氧化碳释放与碳库流失,以自然之力牢牢锁住二氧化碳,在守护青山绿水的同时悄然助力减碳,实现生态修复与气候治理的协同增效。

(实践队参观水土保持示范园)

结语

“青山砺行”实践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哈工大学子精神品质的生动展现。从大沙河的碳足迹监测到西丽湖碧道的生态数据记录,从福田水质净化厂的污水处理工艺到大梅沙碳中和实验园区的资源循环利用,从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生物固碳到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生态修复,队员们以专业视角解读绿色生态密码,用坚实脚步践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环保理念。

在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更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每一次测量、每一次参观、每一次访谈,都让他们对“双碳”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深刻意识到,减污降碳不仅关乎技术攻坚,更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革新;不仅是工程师的职责,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未来,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中,实践团学子将以专业之能回应时代之需,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为引领,以创新之力推动绿色发展,以青春之我践行生态担当!

署名 杨晨希/文 杨晨希、舒亦晨/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