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共同富裕写在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

来源:中国网    2025-09-08 11:23
来源: 中国网
2025-09-08 11: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共同富裕,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近年来,中国迈入新发展阶段,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正朝着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推进。从国家层面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明显加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透过“革命老区”的变化这一棱镜,来揭示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耦合逻辑

革命老区是“红色底蕴”与“生态潜能”的统一。红色是革命老区的底色,立足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革命老区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遗产、历史记忆与精神符号,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红色历史绵长、红色文化丰富、红色底蕴深厚。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也是地方文化认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绿色是革命老区的宝库,立足生态潜能是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革命老区生态资源禀赋整体优越,其多分布于山地、丘陵、河谷等复合地貌单元(如井冈山、大别山、沂蒙山区等),其地形封闭性客观上延缓了工业化进程,使得原生植被、水土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得以较好保存。通过“红色资源搭台,绿色生态唱戏”,将红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与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同频共振,实现“精神传承”与“绿水青山”的双重价值转化。

革命老区是“精神传承”与“创新驱动”的均衡。革命老区精神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不过时的力量,一直以来都作为老区人民强大的精神财富被不断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中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建设的强大动力,为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依靠群众、真心为民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建设的力量源泉,为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创新合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闯劲韧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建设的思想灵魂,为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方法论。

革命老区是“政策倾斜”与“特色产业”的调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并深化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政策指向。革命老区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贡献,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享有政策倾斜与制度性支持,如财政转移支付强化、税收优惠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优先布局等。革命老区的特色产业通常根植于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生态禀赋与历史传统,并在政策支持下逐步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具有红色文旅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质优势。

二、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困囿堵点

革命老区总体发展不足是根本制约。《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愿景。虽然革命老区正高质量发展,但总体发展不足是根本制约,经济总量较小、比较优势不足、公共服务不均等短板、弱项。从产业布局来看,革命老区总体产业水平不高。革命老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韧性较差,缺乏特色产业,乡村第一二三产业水平还不高,呈现传统产业优势衰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民营经济不强的特点,中西部革命老区更为明显,生产效率水平普遍不高、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从创新发展来看,革命老区产业链存在创新驱动不足、产业链协同缺乏、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之间形成了阻隔,其价值提升受到严重影响。

革命老区农村农民是关键短板。农村和城市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农村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反哺,然而,当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对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发展的要素支撑不足、安全与发展的要素需求矛盾趋紧、对共同富裕带动效果不显著等。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仍然在农业农村农民,这是由于革命老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比工业仍低很多,农村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革命老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同时,由于缺乏乡村振兴的种养殖专业户、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乡村振兴的致富带头人等人才队伍,导致这一短板正在持续扩大。

革命老区公共服务是突出弱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保障之要。与发达地区的“财大气粗”相比,革命老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的财政收入,使得各级政府在革命老区农村民生问题的投入上往往“捉襟见肘”。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依然不足,住房保障、卫生防疫、义务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供给缺口较大,集中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补短板的任务艰巨。

三、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探赜

首先,激活革命老区产业活力,“三农”压舱石夯实筑牢。在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激发产业活力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加速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激活革命老区产业活力必须将农业农村农民夯实,具体而言,一是以粮食安全为根本。不少革命老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传统农耕区,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破碎化、大面积提升单产,完成统筹非粮化耕地整治与地力提升,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兴旺为目的。革命老区保存着革命传统、英雄事迹、传奇故事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承载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具备“资源驱动”的特征,故需要充分红色资源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三是生态文明为要求。革命老区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天然优势,所以更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完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新业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

其次,推动革命老区农民增收,多措并举增加各收入来源。实现革命老区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农业,根本在农民,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短板弱项,采取针对性、有效性举措,在增加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等方面全面发力,加快构建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依托农业特色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快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新业态融合发展,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智能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经营净收入空间。同时,通过股份合作、混合经营等方式推动资源要素资本化转型,增加农民转移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最后,打造革命老区宜居乡村,营造好老区公共服务氛围。公共服务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事业,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革命老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乡村治理服务体系,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能够服务于革命老区革命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善乡村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具体而言,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着力改善革命老区农田水利、仓储物流、道路交通、用水用电、网络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夯实公共事务管理格局。着力健全新乡贤理事会机制,充分激发新乡贤的内生动力,推动新乡贤理事会深度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三是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提高革命老区绿化美化水平,革命老区居民环境大幅改善。唯有营造好老区公共服务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入革命老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鹿光耀,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博士,本文系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