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化学创新人才——记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

来源:中国网    2025-09-12 17:31
来源: 中国网
2025-09-12 17: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国家未来命运,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资源。化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是机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基石,更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面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浪潮,如何培养兼具学术创新力与工程实践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全球竞争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教育更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以“化学+X”为理念,通过党建引领、课程重构、师资革新、国际协同四大路径,构建了化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始终致力于探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化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用智慧书写一份无愧于时代的教育答卷。

教学改革求创新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学院把握到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更难以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基于这一认识,学院提出了“化学+X”多维交叉融合培养范式,打破化学学科传统单线培养模式的局限,充分发挥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基础平台”的地位优势,将化学与材料、能源、信息、生物、医学等学科深度交叉,形成“化学+能力建设”“化学+工程转化”“化学+国际合作”等多轨并行模式。

在实践层面,推动构建了“三维课程+四翼实践”全链条培养体系。三维课程包括基础拓展课程、前沿引导课程和挑战课题模块,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领域知识图谱与动态更新机制。四翼实践则涵盖科研平台实战、企业应用攻关、国际学术合作和科技创新竞赛,形成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实践矩阵。

此创新体系实现了三大转变: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变,从单学科研究向交叉融合转变,从国内培养向国际协同转变。创新引入“跨学科影响力指数”和“成果转化贡献”双评价标准,促成校企科研院所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生态,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

此外,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将党建与卓越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立志培养“科技报国主力军”。推动党支部建在了科研链上,师生联合组建党员先锋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

德育导师、行业导师与优秀校友构建育人共同体,通过主题党课、学术沙龙等常态化活动,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科研与职业规划。依托校企联合党日、企业实践及交叉创新平台,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交叉思维与创新能力,深化对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关系的认知,强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在研究生培养上,围绕“科研导向、深度融合、实践闭环”,聚焦“学术创新、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打造“科研锚定”的交叉实践课程,实现从“知识交叉”到“研究交叉”的跨越。通过开设“交叉领域专题研讨课”和“跨学科学术课堂”,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领域知识图谱,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同时,搭建“研用一体”交叉研究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向课题支撑升级,建立校内外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通过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交叉实践基地”,打通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通道。此外,构建“实验教学-科研实践-学位论文”全链条培养机制,强化导师、平台、学生三方联动监督,完善导师责任、平台反馈、学生评价制度,为融合培养质量筑牢根基。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术滋养,实施“名师引进计划”和“交叉学科人才培育工程”,打破院系壁垒,组建化学、材料等多领域复合型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推行“学术+行业”双导师制,学术导师引学术前沿,行业导师授实践经验,让学生学术实践并重。在导师评价体系方面,实施革新,引入“交叉贡献指数”等指标,将跨学科合作与成果转化纳入考核,设立“交叉创新奖学金”等激励机制,激发师生产出原始性成果。通过导师组全程参与科研各环节,强化研究生跨界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创佳绩彰显教育优秀成果

精心浇灌,静待花开。学院的人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勇于挑战前沿交叉难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参与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教学改革以来研究生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1418篇,含JACS、Angew等顶刊论文183篇,有5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2名研究生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代表,3名研究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研究生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学生实践融合创新能力突出,12次获得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竞赛奖项。

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代表队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代表队

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学科发展迅猛、成果卓著。学科ESI排名从2018年全球前1%跃升至前0.24‰,软科世界排名第33位,第五轮学科评估获A-。

企业也对培养的研究生赞誉有加,称其“交叉思维突出,实践能力卓越”。近三年,企业接收毕业生满意度达98%。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累计解决技术难题56项,完成12项专利转化,创造超10亿元经济效益。其中,助力华工图像公司技术创新,服务国家外交签证、中国银联、印钞公司、食品/药品包装及名优产品防伪,与回天新材合作的胶粘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学院研究生在防伪材料研发中运用跨学科思维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此外,学院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在创新创业与服务地区经济中成效显著。

目前,学院研究生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斐然,3门课程入选“双一流”交叉学科高水平课程,出版4部研究生教材。建立了前瞻性的化学理论和交叉领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出版了《纳米材料化学与器件》研究生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用,《生物医用高分子在皮肤疾病诊疗和健康中的应用(双语版)》等教材也在多所高校推广,显著提升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研究生课程的全国影响力。

与此同时,学院也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与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应用工程与新兴科技大学联合建设化学与材料工程卓越中心的合作,举办华中科技大学-成均馆大学双边研究生学术年会,与成均馆大学联合在 Adv. Funct. Mater.,组织专刊,合作发表论文 20篇。推动实施“一院一校”计划及其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推动研究生深入参与国际前沿交叉课题研究。定期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顶尖学者开展小班化专题指导,实施“海外导师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全职授课,提升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与国际科研规范意识。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科研经历,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学院学术与跨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9届华中科技大学-成均馆大学双边研究生学术年会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Benjamin List教授莅临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苑讲坛

学院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实践训练,探索了一条交叉融合驱动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交叉融合驱动的化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就是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创新人才。”在这条交叉融合的育人之路上,华科大化学人正以行动诠释着科技强国的时代担当,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着高素质、创新型的化学人才,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的解决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院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丁旭)

【责任编辑:闫景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