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航“153”机制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来源:中国网    2025-09-15 15:46
来源: 中国网
2025-09-15 15: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为破解传统基层治理模式面临的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挑战,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党工委创新构建“153”工作机制(1个党建核心引领、5项协同支撑、3圈融合发展),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治理新路径,实现治理效能、经济发展、民生服务“三维跃升”。

一、筑牢“红色引擎”,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

街道党工委构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组织体系,成立由党工委书记挂帅的党建联席专班,吸纳41个驻地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组成党建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针对老旧小区地下管网老化、停车难等民生问题,党建共享平台通过联席会议,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在南昌北路辖区设置停车场3处,解决8个小区停车难问题,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通过党建共享平台,共解决民生问题40余件。

街道整合“百姓说事云·书记直通车”“12345热线”“一起益企”等平台,打造“党建交流站”,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居民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分派给相关部门处理,实现居民诉求一键直达、快速响应。自“党建交流站”启用以来,累计解决各类居民诉求400余件,问题解决率高达95%。依托“志愿云”平台实现党员服务线上管理,推动志愿服务从线下组织向智能化延伸。以“红色星期五”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开展“五个一”服务,培育“党员帮帮团”、“红马甲服务队”等4个特色品牌,提炼“五红”、“520”等社区工作法4个,特别是南昌路社区创新打造“五红”特色品牌,构建资源整合、服务拓展、矛盾化解、民心凝聚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创新“五维协同”,建立长效治理新机制

八一街道以组织、资源、需求、服务、监督五项协同为支撑,建立“三定三清”(定职责清单、任务台账、考核标准;清组织架构、资源底数、服务项目)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系统化升级。

组织协同聚四方力量。优化32个社区网格,将155家企业、7个社会组织等纳入基层治理“责任网”,形成“街道—社区——企业—驻区单位”四方联动机制,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通过网格化管理,基层工作效率提升30%,群众办事等待时长缩短至15分钟。

资源协同优配置效能。组建专项工作组建立资源数据库,包含25家共建单位、53名专业人才等信息,实现资源的可视化和精准匹配。引入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成立街道社区基金,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律所合作开设AI普法班,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今年以来,开展共建活动16场,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设施维护等民生项目8个。

需求协同明服务方向。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上百条,形成养老托幼、环境改善、文化娱乐等需求清单。针对需求清单,靶向制定解决方案。针对群众反映的“特殊群体办事不便”的问题,全面摸排辖区内特殊群体情况,梳理出社保认证、残疾证年审、医保报销等事项高频需求,建立236户需求服务台账,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精准服务暖百姓心窝。针对养老难题,引入3家专业社会组织,打造“15分钟养老便民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建成托育点1个、助餐点14个,累计服务2万余人次。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鼓励党员、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认领老年人的“微心愿”,已完成“微心愿”认领50余个。针对特殊群体,组建帮办队伍,开展预约上门、定期回访等服务,服务群众满意度100%。

监督协同驻效能防线。构建“日常督查+群众评议”双轨机制,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监督。季度督查强化内部监督。线上平台收集群众意见52条,并全部进行反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民主监督。

三、深化“三圈融合”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

八一街道通过五项协同,推动文化圈、经济圈、民生服务圈深度交织。

民生服务圈,三色三心筑就幸福家园。以物业联盟为载体,创新“三色三心”服务体系,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红色应急响应机制组建24小时服务专班,随时响应居民的紧急需求,已处理紧急问题30余次。橙色限期整改机制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设施改造等诉求,物业联盟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和维修,有效改善了小区的环境。绿色日常维护机制开展代缴费、代收快递等暖心代办122次,举办社区文化活动118场,已完成13处公共设施维修。

经济发展圈,五彩志愿激活产业动能。以“五彩志愿”为纽带,打造三大特色街区,推动文旅融合。南昌路书香文化街,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文化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哈密路美食街区、西北路“新疆美食文化之旅”线路,以新疆美食为主题,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深化“企业+创客”孵化模式,为大学生争取低成本工位,举办企业招聘会促进就业。

文化传承圈,行走课堂厚植红色基因。利用辖区内的红色资源,设计3条“行走的党课”路线,将党课搬到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场所,“记忆巩宁”重现城市文脉、“战旗说书人”传承革命精神、庄仕华工作站打造党性教育阵地。目前已组织主题学习50余次,联动院校开展红色研学3场,举办故事会6场,互助向善文明风尚日渐浓厚,拓展“文化+旅游+教育”融合模式。

八一街道将持续以“153”机制为抓手,在数字化治理领域推动“党建交流站”升级,实现诉求响应;在产业升级方面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壮大特色街区集群;在文化惠民领域拓展“行走的党课”线路,让“三圈融合”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八一方案”。(供稿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党工委书记 尹波林)

【编辑:赵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