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来不仅仅是画面与声音的堆叠,它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人与社会、个体与世界之间对话的方式。对于伍忻玥而言,剪辑是一种叙事的语言,是她与影像建立最亲密联系的方式。出生于中国广东的她,从少年时代起便对影像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最终引领她走向了跨越中美两地的创作旅程。
在完成本科学业后,伍忻玥选择远赴美国,进入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攻读纪录片制作硕士学位。道奇学院以严谨的学术体系和实践性著称,这段留学经历不仅磨砺了她的技术能力,也让她的艺术思考获得了新的视野。对于她来说,纪录片并非单纯的记录,而是对人性与社会议题的再发现,是影像在现实世界中的再次生长。
这种创作理念,在她的第一部纪录片《Mercy》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聚焦于一位生活在身体残障中的人物,记录了他们在困境中依旧追寻尊严与希望的过程。《Mercy》不仅展现了残障群体所面临的社会偏见与现实挑战,也传递出人性深处的坚韧与温情。该片完成后,于 2024 年先后入选 13 个国际影展,并在第十四届美国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短纪录片奖,从而获得奥斯卡短纪录片单元的入围资格。对一位年轻创作者而言,这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随着影片陆续走进国际舞台,伍忻玥也迎来了更多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机会。她回忆起首次在洛杉矶亚太电影节参加映后的 Q&A 时,仍难掩紧张,但现场观众的热情反馈和真挚交流让她体会到纪录片所能建立的情感连结。在电影节的交流活动中,有观众特意上前告诉她,早在美国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上就记住了她的作品,再次看到《Mercy》的海报时立刻认了出来。2025 年,《Mercy》又摘得首届 New York HiCine Film Festival 的最佳纪录短片奖,持续印证着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女性议题一直是伍忻玥创作的核心关切。她担任剪辑的《The Virgin》和《Ripple Nipple》分别在 2022 年与 2023 年获得 Independent Short Awards 的 Best Woman Short 奖项。这些作品聚焦女性处境,从细节中挖掘出社会结构与个体身份之间的张力。作为女性创作者,她深知许多声音在影像叙事中往往被忽略,因此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为这些声音创造舞台。她相信,影像可以成为打破沉默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成为女性寻找自我与勇气的途径。
除了《Mercy》,伍忻玥也参与了其他纪录片项目。读研期间,她注意到身边社区中存在的真实社会事件和公共议题,并以影像为工具重新呈现这些故事。这其中包括一部基于美国加州 Santa Ana 发生的真实社会事件的纪录片,聚焦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故事,并尝试通过影像呈现更全面的人性视角。这部纪录片的灵感来源于当地一块引起关注的广告牌——上面写着“Who Killed My Daughter?(谁杀害了我的女儿)”,最初由受害者家人设立,用以提醒公众关注案件并寻求线索,也成为纪录片叙事中对事件社会影响的象征性元素。在她看来,纪录片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事件,更在于让被忽视的人物与群体被看见和理解。
与此同时,她并不局限于纪录片的领域。伍忻玥还活跃于时尚与艺术的跨界合作中。她曾为国际超模刘雯与张丽娜制作幕后纪录短片,以流畅的剪辑节奏和真挚的情感呈现模特们舞台背后最真实的瞬间。在这些作品中,她不仅展现出精准的叙事控制力,也表现出对人物独特气质的捕捉力,使作品兼具艺术表现力与商业传播价值。
团队协作中,伍忻玥的角色远不止于“后期执行者”。她常常是叙事再创作者,能够在素材的海洋里发现潜在的情感线索,并通过剪辑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剪辑的意义在于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伍忻玥常常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她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影像的流畅度,更在于如何通过影像叙事传递对社会与人性的观察。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桥梁,让更多观众看到那些细微却有力的情感,看到女性群体的挣扎、勇气与希望。
今天的伍忻玥,正站在纪录片与新媒体交汇的前沿。她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敏锐的艺术触觉,以及对创作始终不变的热情,在中美两地逐渐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无论是国际奖项的认可,还是观众的记忆与共鸣,都印证了她作品的力量。未来,她将继续在纪录片和新媒体的双重领域中探索新的可能,以影像为语言,讲述那些跨越文化与地域、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文/温鑫)
编辑:rwz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