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高原能源建设新答卷 青海华电格尔木煤电项目F标段(厂前区)喜封金顶

来源:中国网    2025-11-03 16:00
来源: 中国网
2025-11-03 16: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5日,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戈壁滩上,凛冽寒风裹挟着沙尘掠过工地,却掩不住建设者们的振奋——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浇筑、收面完成,由中建七局四公司承建的青海华电格尔木一期2×660MW煤电项目F标段(厂前区)工程施工项目,迎来一期综合办公楼(含职工食堂、活动中心)与宿舍楼全面封顶的关键节点。站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这不仅标志着项目厂前区建设正式告别基础施工阶段,为后续二次结构、机电安装等工程衔接筑牢根基,更以“三个多月封顶”的高效履约,在这片荒凉戈壁上写下了能源项目建设的“铁军速度”。

作为中建七局四公司与华电(格尔木)能源有限公司的首次携手之作,该项目自启动便身负重任。项目总建设规模约17000㎡,涵盖综合办公楼、宿舍楼的建筑安装及相关设备采购安装。依托格尔木“西部地区重要能源枢纽”的战略定位,建成后不仅能减少格尔木市对西北主网的电力依赖,缓解冬季用电缺口,还将助力海西州新能源消纳、稳定区域电网,更能带动地方就业与产业升级,为格尔木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原砺剑,多部门协同破戈壁困局。格尔木戈壁的自然条件,给项目建设提出了不少难题——昼夜温差达15℃,白天烈日下钢筋烫手,夜晚寒风中混凝土易受冻;氧气稀薄让施工人员稍动即喘,沙尘暴一来便漫天黄沙,紫外线更是灼得人皮肤发疼。面对这些挑战,项目团队没有退缩,而是以“向戈壁要进度,以专业保质量”的决心,推动多部门协同作战,将一个个难题逐个破解。技术质量部是项目的“智囊团”,早在开工前就深入戈壁勘察,把气候、地质特点写进施工方案里。针对戈壁沙土壤承载力不均的问题,团队反复论证施工工艺,从根源上保障建筑主体安全;工程管理部则是“攻坚主力”,把施工计划细化到“每日、每班组”,建立“每日进度通报机制”,一旦发现环节滞后,立刻协调人力、设备补位。主体施工关键期,团队更是实行“两班倒”,管理人员轮班24小时值守,从基础开挖到封顶仅用三个多月,还比原计划提前了5天,用执行力诠释了“节点就是军令”。

保障托底,安全+商务+物资织密护航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从开工起就绷紧安全之弦,提前为所有施工人员做高原健康培训,预防高原反应;施工现场配备氧气瓶、急救箱,设专职安全员巡查;团队每周检查脚手架、塔吊等设备,累计排查隐患60余次,整改及时率100%;严抓防护用品佩戴,截至封顶当日,项目实现“零安全事故”目标,为施工人员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屏障。商务部门则把人力效能拉满,筛选出有高原施工经验的劳务班组,并建立“考核机制”,优奖劣汰激发干劲。综合办公室为施工人员改善住宿、餐饮条件,解决高原生活难题,极大提升了人员的归属感与积极性,为项目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撑。物资部门也提前谋划,对核心材料价格进行市场调研对比,并跟供应商、商混站24小时沟通,预备发电设备,保障了施工全程物资和电力充足,确保施工不受影响。

封顶再出发,向“竣工交付”全力冲刺。封顶不是终点,而是项目冲刺的新起点。项目将锚定竣工目标,严格落实各项施工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关、环保关,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用。(晋建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