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西部建设变废为宝打造“城市矿山”

来源:中国网    2025-11-04 11:22
来源: 中国网
2025-11-04 11: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如何处理每年超过8000万方的建筑垃圾,曾是重庆市的棘手难题。如今,在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西部建设”)旗下一公司缙云厂(以下称“中建西部建设缙云厂”)的建筑垃圾处置生产线上,这些灰色的废渣正被变废为宝,转化为支撑城市建设的绿色“新食粮”,演绎着一场从“城市负担”到“城市矿山”的深刻变革。

中建西部建设缙云厂区俯瞰

一张“身份证” 解锁政企协同新范式

随着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战略的推进,重庆面临2025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的目标规划,建筑垃圾治理被提升至“生态文明一票否决”的高度。为推动固废处理从负担向资源转变,财政部推出“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政策,重庆市北碚区城市管理局与中建西部建设成立联合专班,高效协同,集中攻克环评、地勘、产能核定等环节。2025年4月29日,中建西部建设成功取得《重庆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成为核心城区首家获此“身份证”的央企单位。项目创新采用“共建共用”模式,政府负责前端垃圾收运,企业专注后端资源化处置,既减轻政府投资压力,也保障了原料稳定和项目可持续运行。

一条“智能线” 实现固废资源“吃干榨尽”

据介绍,中建西部建设投资5800万元,引入了一套每小时能处理150吨固体废弃物的智能破碎筛分系统。这套系统配备了包括反击式破碎机、颚式破碎机以及高效振动筛在内的18台核心设备,同时,还集成了粉尘在线监测和5G远程操控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这条生产线每年能“吞下”60万吨建筑垃圾,通过精密分选与加工,“吐出”55万吨不同规格的高品质再生骨料和石粉,其余金属、木材、塑料等副产品全部交由下游企业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率近100%。

建筑垃圾处置生产线局部

一本“经济账” 算出生态效益与市场价值双赢

技术的价值,最终在市场中检验。建筑垃圾处置生产线产出的再生骨料直供到混凝土搅拌站,试生产半年内部消化6.2万吨,实现了“自产自销”的降本增效。同时,针对重庆地铁15号、27号线盾构施工产生的弃渣,缙云厂现场分拣和回炉再造,以高附加值砂浆返供项目,帮助客户节省外运及弃土费用。厂区内部也实现废浆和废弃试块的全部回用,彻底告别了额外的危废处理支出。这本清晰的“经济账”,证明了绿色转型同样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建筑固废生产线每资源化1吨建筑垃圾可节约标煤17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2千克,年减碳量达2.5万吨,相当于为重庆新增1666公顷城市森林。其再生产品已用于轨道交通、医院、安置房等重点工程,使“无废”理念融入城市基础建设,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央企方案”,展现了国企在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供稿人:姚岚瑛 易秋伶 杨春茂)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