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越高,机会就越大”,细心者总能从波动中发现机遇。与2008年金融海啸结伴而来的还有智能手机和3G网络。强大的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让互联网+移动终端+移动基础架构整体走向成熟,互联网再次迎来春天。
也是在那一年,中国互联网开启了PC向移动互联转换的新篇章。
2008到2012年,是中国互联网由弱到强,茁壮成长的“黄金年代”:谷歌宣布退出中国,百度成为了最大受益者;阿里巴巴凭借淘宝与天猫的“黄金组合”,创造了2012年“双十一”191亿元的交易神话;同年3月,微信用户突破一亿,手握两张社交王牌的腾讯彻底夯实了其社交霸主的地位。
2012年中国的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越PC端网民数量,以BAT为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阔步迈向了移动互联时代。
此后10年间,移动互联网成为新宠儿,市场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红利的“黄金周期”。万丈高楼平地起,移动互联网的强大魔力催生了如TMD(头条、美团、滴滴)第一批超级独角兽。资本市场也变得热闹起来,中国迎来了第一波企业上市的热潮。
如果说PC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是“西学东渐”,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实现了“弯道超车”。
第四次互联网发展浪潮即将到来
10年移动互联的大戏在2018年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落下帷幕, 昔日繁盛景象,在渐退的潮水中逐步黯然:风光无限的P2P一夜之间集体爆雷,共享领域遭遇滑铁卢。10年之期,市场的波动从未爽约。
“跳槽”这件事从没有显得那么不切实际过,“XXX公司裁员了”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最爱讨论的话题之一。这股寒潮背后,虚拟经济的繁荣正悄然向实体经济过渡,市场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已成为不争事实。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工具,不能把工具变成了目的。” 从经济的周期规律来看,今天的我们似乎同样难逃10年一轮回的魔咒,“技术变革”这把利器,再次被提上打磨的日程。
经济周期下的中国互联网时代发展变革
弃流量,保技术
从以往“入冬”的经验不难判断,中国互联网已经滑向了“波谷”的边缘。然而,步履不停的新尖端技术正在赶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都已经进入商业化变现阶段,加之5G技术触手可及,可以预见,在多重技术红利叠加的现实基础上,第4次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或正汹涌而来。
回顾2018年BAT巨头的频频动作,腾讯扛着“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大旗,宣布了史上第三次重大架构调整;阿里巴巴也进行了马云退休之后的“大动作”,将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作为三巨头里以技术见长的百度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将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 AI to B 和云业务的发展。至此,三家巨头均默契地将战略中心指向了B端。
嗅觉敏锐者并不留恋在寒冬里瑟瑟发抖的心酸,而是嗅到了市场从消费互联网迈向产业互联网的实质转变。在近期披露的投资项目中可以发现,资金正集中向头部、具有技术壁垒的创新型实业企业聚集。
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在朋友圈发布状态称“2018年艰难这话题,我觉得被放大了。对那些有聚焦、有核心竞争力、有执行力、有决心的少数人和企业来说,这才是最好的时间点。”
酷开完成了10.1亿人民币战略投资,极米科技完成总额超过6亿人民币的D轮融资,智道网联完成1.2亿美元A轮融资,科大智能完成6.18亿人民币战略投资……在投资者投资日趋谨慎的背景下,头部企业越来越展现出了对资本强大的吸引力。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也认为,“经济必然存在其周期,从历史上来看,在较大挑战发生的时候,反而是投资甚至创业最好的机会,因为那些靠热潮出来‘忽悠’的创业者,在波动时会选择缩起头;而真正有想法、有理想、有能力的,才会在此时仍坚持创业。”
2008年的变革,造就了BAT江湖霸主地位。在2018年这个互联网变革新周期,“技术”的核心地位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将被无限放大,具有强大技术壁垒的创新型实业公司,更有机会从拥挤的赛道中脱颖而出。互联网10年变革之约如期而至,新领军人物的身影将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