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为增长孩子见识和体验科技魅力,许多家长都会选择带小朋友到科技馆里逛一逛。
在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科普商城,陈设着琳琅满目的科普产品,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的结合科技馆本身特色,有的则是加入原创IP科普文化。在这里,孩子们既能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参与互动体验,因此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科创产品就是个新蓝海
其实, 国内各大科技馆里的科普商城背后与一个运营商密不可分,这就是“科普星”。从最早为一家科技馆运营科普商城,到如今将商业版图扩张到国内多数的大型科技馆,曾创造单一爆款科普文创产品年入千万的业绩,甚至有的合作科技馆年营收能增长近一倍。
日前,记者走进了这家公司,探寻这十多年来的商业之路。该公司总经理刘星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普星”是厦门亦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科普品牌,它秉承传递科学创新精神,构建科技馆科普商城新模式,将科学融入商品与门店氛围里,让孩子们玩转无限科学魅力。
“可以说,科创产品就是个新蓝海。”刘星星充满自信的说道。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没有依据。
科创产品能够有多大的市场,博物馆领域的一组数据或许能证明:
在大洋彼岸另一端——大英博物馆每年的衍生品销售占博物馆总收入的7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年的艺术衍生品销售金额高达4至5亿美金,占其全部收入的80%;而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文创衍生品一年销售额达10个亿。
刘星星也有来自他的底气和自信。
这12年来,与国内各大科技馆合作不断的探索和磨合,科普星通过合作开发产品导入、品牌战略输出、运营推广等举措带动各大科技馆科普商城运营能力整体提升,年营收平均增长率达到48.54%。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与科普星合作期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以往增长超过80%。
科普星是如何让科技馆提升运营能力的呢?
科普商城“联营”标准化运营
在早期,科技馆通过租赁的形式跟商户合作,卖的东西由商户自主选择,如饮料、餐饮食品等。即使有些科普文创类的产品,顾客也是寥寥无几。
科普星的团队发现了这个市场痛点:科普馆人流量较大,家长为孩子学习科技知识,肯花一些本钱;但科技馆里科普知识较为严肃,缺少互动性,一些科创产品较为呆板。
突破原有运营,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成了科普星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团队提倡与科技馆采用“联营”的运营方式,制定相应的运营考核标准,在科普星承担保底销售额的基础上捆绑科技馆共同参与,提供运营支持。科普星团队与厦门科技馆在“联营”模式中取得不俗的成绩,这次小试牛刀后,团队提出了八大维度的运营体系,涉及到商品企划、产品开发、供应采购、零售督导、终端陈列、平面视觉设计、营销推广、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经过多年的沉淀,科普星的全国科普商城运营中心通过这八大维度为基础,构建了科学完整的综合性管理团队。
定制爆款产品“科娃”让销售突破千万
真正让团队尝到到科创爆款产品甜头,则是在2013年。
科普星研发工作人员介绍,那一年研发团队根据重庆科技馆吉祥物科娃的形象研发出了专属科创产品——科娃感应飞行器,产品一上市即创下了业界当天销量最高产品记录。
据介绍,当年重庆科技馆领导提出需求希望能将严肃、枯燥的科普知识融入到产品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科普星研发团队接到任务后,做了多种产品设想,都没到达预期理想效果。经过一个月时间不断的设计尝试、产品打样及功能和外观调整后,最终确定结合重庆科技馆吉祥物科娃的形象IP,依托科普星强大的供应生产资源,将当时最新颖的感应技术融入飞行功能中,从而诞生了科技感十足的科娃感应飞行器。
初期首批只生产了2000只,赶在那年儿童节前投放在重庆科技馆科普商城,可没想到一上市就被抢光了。市场异常火爆的热销情况让科普星生产团队开足了马力生产订单,据统计那一年科娃产品总共卖出了100多万只,产生销售收入过千万。
探索打造完整的IP+ID产业链模式
“科娃”的成功坚定了科普星打造科创产品定制开发战略之路,投入大量资金重新组建文创团队,经过几年的沉淀将原来的8人小组扩张到30多人的团队,并总结出了“IP+ID”产品开发模式。